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山东台】董凤岐和她的面塑艺术世界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6-02-26 20:09小编:农夫三拳热度:

  海外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中国之窗》节目。我是山东台记者王见。

  听众朋友,提起面人,很多成年人都还有比较清晰的记忆——一小团加了颜色的面粉,在手工艺人的揉捏之下,魔术般地呈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造型。在人们印象中,捏面人是逗孩子们玩的市井艺术,并不登大雅之堂。可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董风歧却让海内外很多人见识和了解了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工艺形式,并且,把“面塑”这一历史风景应用和再现到了现代生活中。今天的《中国之窗》节目,我就带您走近“面塑”艺术家董风歧和她的艺术世界。

【山东台】董凤岐和她的面塑艺术世界


董凤岐教授

  董风歧教授今年68岁了,自小在北京长大,因受父母的艺术熏陶,1959年董风歧考入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面塑专业,师承中国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先生——就是民间俗称的“面人汤”。

  董风歧:“泥人张”、“面人汤”50年代已经非常出名了,他的面人就是特别传神,他的面人不叫面人,叫“面神”,能把内心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小小的面团上;面塑特色是小巧玲珑,动态非常美,色彩艳丽、文雅而不俗。”

【山东台】董凤岐和她的面塑艺术世界


董凤岐与汤子博1959年

  董风歧在中央工艺美院“面人汤”工作室学习期间,不仅系统学习了绘画、民俗、雕塑等美术相关学科,而且在汤老先生的引领之下,对“面塑”这门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爱,她的别出心裁和心有灵犀时常得到汤老先生的鼓励和赞赏。她精心捏塑的战国时政治家、诗人屈原,还被郭沫若先生收为藏品。

  作为“面人汤”的传人,董风歧的面塑同样呈现出细腻、小巧、高雅的风格。她的拿手绝活是面塑中的微塑:她能捏塑出不到一厘米高的人物,将它们装在挖空的核桃里面,比如“核桃面人”《老寿星》,只见凹凸不平的核桃壳中,拄着拐杖、笑眯眯的老寿星,好像是从幽深的山洞中蹒跚而来……人物虽小,可是老寿星的眉毛、手指、衣褶等无不有细致入微的刻画。

【山东台】董凤岐和她的面塑艺术世界


董风歧面塑作品——观音菩萨

  董风歧:“一厘米的小人,小到极致,头就像绿豆里那么大,有时比绿豆还小,比小米大一点,在这样的小面团上,刻画出老寿星的特点,那种幽默、微笑、善良,胡须都非常细……”

  观看董风歧的微塑作品,从八仙过海、到十八罗汉,从《西厢记》到打鬼的钟馗,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传说的人物,都成为她面塑创作的极品,它们或立或坐,形态各异,却个个表情丰富,尤其是眼睛黑白分明,逼真传神。在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民俗作品金奖的“核桃面人”——《十八罗汉》,每天都吸引着参观者围观,每一位观者都恨不得要用显微镜仔细查看,却不知董风歧老人以近70岁高龄,一直是用肉眼制作的—直让人感叹细微之处见真功夫!

【山东台】董凤岐和她的面塑艺术世界


董风岐面塑——孔子问道

  其实,董风歧的面塑现场表演,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多年来都是让人围观的独特风景。

  董风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特色,只有中国才有面塑。96年在法国表演的时候,用面条搓搓,就搓出来一只大公鸡,用不了一分钟,几秒钟就搓出来了。很多人围着看,天天爆满。他们感到很惊讶——人们排着队买。他们特别珍惜手工,表演了5天,5天就挣了将近1万法郎。”

  董凤岐的作品,无论是获得法国农产品艺术博览会金奖的面塑,还是获得世界烹饪大赛银奖的作品,亦或是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多件传说人物面塑作品,至今都已保存十几年了,形象和色彩依然生动如初。这些作品除了凝聚了她创作的心血,还体现和记载了她和同行艺人们几十年来在面塑材料上坚持不懈的改善和创新。在面塑的配方上,董凤岐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和研究,解决了面塑材料的可食用、环保与长期保存之间的矛盾。董凤岐说,几十年的面塑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她愿把这些珍贵的经验总结和传授给后来者,使人们在更长的时间里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她在济南大学旅游学院已经授课4年了,主要面向面点和餐饮专业。

【山东台】董凤岐和她的面塑艺术世界


核桃面人

  董风歧:“听我课的学生有400多人,而且他们做的都不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