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传承人张俊显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6-01-26 16:09小编:╭创意无限♪热度:

  “授艺不藏私”

  —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传承人张俊显

  本报记者 吴月泽摄影报道

  彩色面团被不断地翻转揉捏,张俊显的双手忙而不乱,只用了5分钟的时间,一匹生动的面塑生肖马已经出现在记者的面前。

  一揉一捏之间,面团被张俊显赋予了生命。

  张俊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 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协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人称“面人张”。

  面人,也称面塑,北京人喜欢叫“棒棒人”。在早年间,孩子没有多少玩具可以选择,到街上找捏面人的师傅捏个面人,便是几天内最好的玩具。张俊显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讲述了面人的来源:“面人最早起源于山东曹州,也就是现在的菏泽。古时候逢年过节人们会用面粉做"饽饽"、"枣花馍"、 "面鱼"等,这些用来祭祖的供品,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街上就出现专门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面人逐渐也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品。 ”据他介绍,那个时候黄河流域经常出现旱涝灾情,农民们只好外出逃荒,捏面人的师傅也挑担提盒,走乡串镇,沿途靠着捏面人来糊口,这就叫“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但这一路走下来也把捏面人的技艺传到了各地,现在北京、河北、上海等地都有了各自不同风格的面人。

  如今已是著名面塑艺术家的张俊显,与面人结缘却是十分偶然。1980年初春,张俊显带着女儿来到北京陶然亭公园游玩,看到有一处围着很多人,凑上前看到一位老先生正在捏面人。面人曾经是张俊显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不过已经很多年没见到捏面人的师傅了。他告诉记者:“感觉简直是魔术一样的艺术!就几分钟的时间,彩色面团在老先生手里就能变成各式各样的造型,我当时感觉太神奇了,马上就想拜师学艺”。

  时年28岁的张俊显向老先生说出了想拜师学艺的想法,没想到却被老先生一口回绝。这位名叫黄俊山的老先生捏了一辈子面人,就靠着一手面人绝技,从山东老家到北京讨生活,借此养家糊口。黄老对张俊显说,小伙子,我劝你还是别学这个,这行儿特别苦,我收过二十几个学生,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时间稍长的坚持了半年,有的学了一个月,还有的只学了几天。“不是我不愿意教你,实在是让人心寒呐。”黄老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在张俊显再三恳切的请求下,黄老才答应让他试一试,黄俊山老先生也成了张俊显在面人技艺学习上的“开手师父”。张俊显告诉记者:“当时我对自己说得最多的就是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再让老师寒了心。”

  张俊显跟着黄俊山老师从捏小白兔开始学,最初制作的小白兔因为耳朵太短、鼻子太尖,被朋友嘲笑像耗子,但张俊显还是坚持了下来。跟随黄俊山老师学艺三年后,张俊显又拜面塑大师王燕和何晓峥为师,更加全面地学习了传统面人制作技艺。后来听说天津有位“泥人张”的作品十分传神,张俊显便又搭火车去天津,观摩学习“泥人张”的技法,并巧妙地运用在面人的制作过程里,使得自己的面塑作品更加传神、色彩更加考究。

  张俊显告诉记者,“面塑是要用古老的艺术反映现代的生活”。为了让自己的面塑作品更具时代特色,张俊显在面塑题材上大胆开拓,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典故题材,先后制作了“航天精神”“北京精神”等创新题材面塑作品,还创造出了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系列面塑。

  最让张俊显感到自豪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北京奥组委之邀,张俊显来到奥运村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接到邀请的那天张俊显激动得一晚没有合眼。外国朋友看到张俊显制作的面人作品,无不拍手称赞,张俊显也在奥运期间制作了“奥运冠军”系列面塑作品。

  近年来,张俊显除了进行面人创作之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在面人技艺的传承上做了很多努力。为了使喜爱面人艺术的人更好地学习技艺,张俊显将自己近30年的面人制作经验加以整理,出版了《面人制作技法》一书。张俊显每年会去全国各地讲课、表演,还将面塑这项传统艺术带进了大中小学的校园。张俊显说,“以前自己只是做面人,没想过传承的问题。现在身为非遗传承人,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过去许多民间艺人都守着自己的手艺,坚决不外传,规矩非常多,在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濒临绝境的今天,我们这一代民间艺人必须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大胆地走上讲台,将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要做到授艺不藏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