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面人田” 指尖间捏出大千世界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6-01-28 14:56小编:农夫三拳热度:

惟妙惟肖的亭台楼阁间,曲径通幽的长廊深处,一些不足成人小手指高的古代仕女或围坐下棋,或弹古筝琵琶,她们发髻高高盘起,表情各异,衣裙颜色鲜艳,就连褶皱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红楼梦》中的场景竟然是面塑作品。它,就出自民间面塑艺术家田树良的一双巧手。

63岁的田树良曾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业余爱好是曲艺和绘画。他从1994年开始接触面塑,至今已有20年。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田树良都能捏成生动的面塑作品,人称“面人田”。今年在南京举办的轻工展会上,田树良的面塑展台前围满了人,他的作品从贵妃醉酒、游园惊梦中的传统人物,到花鸟鱼虫、食物水果等日常生活物品,应有尽有。展台上几盘蔬果鲜翠欲滴色泽诱人,尤其是摆在盘子里的山竹,深紫色的果皮,绿色的叶子,隐隐还有盈盈的水色,引得众人啧啧称赞。田树良更擅长“面塑情景画”,喜欢用面塑再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中的情景,赋予面人更多的生命力,让他们能够互相交流,让作品更生动,更完整。

据史料记载,面塑艺术在中国民间已经产生和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面塑新材料和造型也不断改进。田树良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他的面塑创作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主题形象、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造型,走出了一条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料、配料及其混合技巧是面塑创作的第一道工序。田树良说,他的面塑作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小麦面粉,根据作品艺术效果,还要添加少量的糯米粉、玉米粉、水淀粉等。为了使作品丰满圆润,强化视觉效果,田树良不断探索,独辟蹊径,将传统的配方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和巧妙运用。他大胆使用面塑新材料,将作品的艺术造型由过去的独体式、单一式,发展到组合式、群体式,不但丰富了作品的表现空间,还拓展了作品的思想领域。

《三国人物群像》是田树良较为满意的面塑作品之一。无论是“关羽刮骨疗毒”中通过周边人物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衬托关羽的丰富而高大的英雄形象,还是“三英战吕布”中四个主要人物举刀霍霍、战马咆哮奔腾,无不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观赏效果。特别是色彩的运用,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感染力。

田树良说,色彩是面塑作品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烘托面塑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色彩运用得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强。传统的面塑作品的着色,一般是在蒸熟之后,在冷却后进行表面涂色,这一做法在民间延续了几千年。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将颜色预先揉和到面粉里,这样的面塑材料饱和度高,透明度好,色彩对比强烈,使作品的每个细小部位都能清晰地完整地显现出来,既有相互渗透又不易混杂,既相互遮掩又体现自身本色。

如今,田树良将彩色面塑原料由当初的13个单种、单色、单品,发展到113个多种、混色、组品。黄瓜顶花带刺,青翠欲滴;苹果表面带霜,鲜亮红润;虾米粉红透亮,活蹦乱跳……在他的《水果》、《蔬菜》等系列面塑主题作品中,正是将这些彩色原料巧妙运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他把没有生命意义的面团赋予新的生命,让它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给观赏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面人田”的指尖间,正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记者王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