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花石楼下来了“泥人杨”(图)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2-01 23:23小编:老甜甜热度:

本报记者 何 俊 文/图


  本是工厂装配工去威尼斯开了眼当了街头艺术家

  8月3日,周六,下午两点,花石楼附近游人如织,一棵老树下,杨保顺正在制作今天的第五件作品

  这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有张胖乎乎的可爱脸庞,戴一副眼镜。

  杨保顺从泥袋里揪出一团泥,端详片刻,他挪到小男孩的侧面,尚不成型的泥团中,一双耳朵迅速在双手细致地揉捏中出现。然后,他移步到原处,泥团在手中轻轻按压,喷水,用手微微整饬,鼻头、嘴巴、眼睛……20分钟后,一个胖乎乎的戴眼镜的小男孩泥塑捏成了,他端详了半天自己的劳动成果,长吁了一口气。

  “真像!太像了!鼻头、嘴巴、眼睛、头发、耳朵,眉毛还是立体的呢,连侧面都像。”小男孩的母亲、来自北京的游客安女士满意地伸出了大拇指,“可以珍藏一辈子,这真不是简单的街头艺术。”

  “先把对方大的结构形抓住,然后塑出鼻子、嘴巴等细节,这个小男孩,我最得意的是抓住了他想笑又未笑,马上又要笑的瞬间。”面对围观的游客,杨保顺开始现场传授经验。“泥塑这门艺术通过形传神,不能在家里闭门造车,是一门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创作激情的艺术。”

  这边老杨说着,那边排队的人群越来越多,有贵州来的年轻姑娘,有北京来的小伙,还有美国的留学生……

  一个小马扎、一张方寸大小的台子上放着李咏、马三立和赵本山的塑像,这就是老杨的舞台,不过几个平方米。一团经过摔打和揉捏的泥巴,一支一头尖一头宽的牙刷棒、一支穿在笔芯里的牙签,这是老杨干活所用的简陋工具。

  作品完工后,老杨会在作品底部捅一个小孔,这是供客人烧制用的,然后在作品周身喷水上光,让人物面庞充满质感。

  51岁的杨保顺,是工厂的装配工,从小喜欢画画的他迷恋木雕、石雕很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青岛好几届沙滩雕塑比赛的冠军。2000年,他专程跑到威尼斯参观了一场街头雕塑展,被那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雕塑作品深深打动,从而萌发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做泥塑作品的念头。

  三年前,他开始周末出来“干活”。这样的旅游旺季,他给自己定下的指标是,每天干十个小时,有时他甚至会伴着路灯工作。每件作品费时20至50分钟,每天最多的时候他会有二十多单生意。还有客人回家后,把照片传给他,他在青岛制作完工后再把作品寄给客人。


  “刚开始捏的时候,是他又不是他,很苦恼,接的第一个客户是一个韩国人,很紧张,慢慢的,经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在家勤学苦练,信心足了,现在谁坐我面前都不怕了。”如今的老杨信心满满。

  老杨说,老人、老外好塑,因为特征明显。最难塑的是小孩子,他曾给一个十个月大的孩子塑过像。

  “坐的时间长了,背部总是会疼痛。”这个下午,由于人流不断,直到下午三点,老杨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就着馒头咸菜吃起了午饭。“我是骨子里好这门艺术,看到人们喜欢我的作品,心里很开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