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泥人的事》那些事儿:打造“津味”文化品牌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2-01 23:20小编:好男人热度:

舞剧《泥人的事》剧照

 
舞剧《泥人的事》剧照 姚玉 摄  

邓林

 
舞剧《泥人的事》总导演、编舞邓林  


  舞剧《泥人的事》那些事儿

  邓 林

  去年初雪的日子,舞剧《泥人的事》在天津大礼堂与观众见面,从他们的泪眼里,从他们久久不愿离去的欢呼声里,我的心回到了原位。

  与天津的朋友们相交一晃过去了16个春秋,时光荏苒。

  16年前的初冬我受邀到天津,为落实李瑞环同志的心愿,把“精卫填海”的故事编成一部舞剧,从此与天津文艺界结下情缘。天津歌舞剧院可不是一般的地界儿,就我们这个还处在“声乐时代”的国度而言,那些最耳熟能详为人知晓的歌如《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诞生在这里,王莘、曹火星、施光南这些中华之星依然熠熠生辉。高久林院长,这位堂堂正正的北方汉子在院团管理上始终有一颗宽厚、包容、温暖的心。全院400多人从发展建设到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他就像一匹不老的辕马上坡下坎拖着这辆大车。在上级主管部门长期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抓创作出作品,有了这方“风柔雨润”的“皇天后土”,什么种子也能破土成芽、开花结果。

  “泥人张”是天津民间泥塑艺术的金字招牌,原本民间民俗就是小生活、小故事,可是,小小老百姓的小生小活里蕴藏着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生命轨迹,如同编剧江东先生所指:“如虹人生。”

  与江东相知在一次全国文艺调演的评委组里,几十部作品评论下来,我发现他总是知性而宽厚地看见那些不足作品中的美。发现美是一种特质,发现他人不见的美更是一种特质。我恳请他为《泥人的事》编剧。

  《泥人的事》原是我创意的一个小舞蹈,要扩展为100分钟的舞剧,这是一个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必须虚构这个故事,可是虚构不“虚”,所有戏剧结构的依据都源于我们走街串巷采集的那些真人真事。实际上这就构成了一个似乎可见的人物的“情节流”。江东感性而率真的把小人物们放在了“情节流”里,于是他们都活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令人感动的、鲜活的人物,这部戏才有了生命。

  潘永超舞艺高超,我看过他主演的两部正派大戏;而曾明仙风道骨、去来无踪,肯定是他饰演“小五哥”,这样“人气”与“仙气”对接;总是演英雄人物的潘永超让他饰演“丁老板”,“反派”不反,有了正人君子之形!这正是江东和我要追求的人物特质的多元性,人不是“好人”即是“坏人”的逻辑过于小儿科。

  “秀儿”黄路霏是我“捡”来的。见了5位当今国内舞坛艺高美艳的当家“花旦”,不适合这个角色。一个雨天,又去空政约见演员,收伞见门边坐着一个女孩儿,我顺口就问道:“叫什么名字?”她无语地抬起一双怯生生的大眼睛望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后来证明,就是这双大眼睛让到现场观看排演的人哭得稀里哗啦。

  舞者易于“演舞”而难于“演人”,这是太多专业界定造成的。从黄豆豆表演《醉鼓》我即要求他刻画人物,虽然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的诱惑,因为作品内容是描写“人”,那舞蹈的第一要素也应该是“演人”。现代舞《飘荡》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虽然是意识流的,说起来抽象,但这个“抽象”是从“形象”里“抽”出来的,因为“形象”是母亲和亡灵的叠加,其实还是“人”。因此,着重于“刻画”人便有了“人气”。作品虽然有很多大胆的形式上的追求,大多都能让人看懂,后来获了国际大奖。

  看懂,让老百姓能看懂,成为《泥人的事》这个戏的始终追求。

  还有关于“蒙太奇”和“简约主义”。蒙太奇源于法语,意思是“剪接”,始为建筑学术语,即构成装配,后被多种艺术领域运用。特别是电影和视觉艺术,其实就是有意义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接手法。这个戏运用“蒙太奇”手法是必须的。通过人物、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情节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来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同时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较大的自由。化出化入(或者直接跳入)就可以在空间上从屋外跳到屋内,从巴拿马跳到天津,从老年小五跳到青年小五,而且通过两个不同时空的运动、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悬念,让观众有所期待。正是这个“蒙太奇”帮了我的大忙,让我上下求索、左右驰骋,加上“简约主义”把景强化到只有“结构”,来回组接、戏里戏外,既节约了所有需要节约的事与物又大大简约了程序,使节奏紧凑而凝练,所谓“一气呵成”。要知道,现在的观众是没有耐心让你絮叨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