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北京技艺”—“面人郎”“面人曹”面人汤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7-02-23 18:06小编:╭创意无限♪热度:

“北京技艺”—“面人郎”“面人曹”面人汤

北京面塑三杰“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

胡旗点评:面塑以前就叫捏面人。北京的面人分三个大派,一派是‘面人汤’,一派是“面人郎”。另一派是“面人曹”,

有的是山东来的走街串巷推车卖面人的,我们叫‘大面人’。汤派的特点像是国画里的大写意,看起来很有气势,但是人物的神态有些粗糙。‘大面人’就不说了,那是给小孩的玩意儿。

郎派的特点是精巧细腻,就好像是工笔画。

另一派是“面人曹”,曹仪策先生,是面塑三大流派之一的创始人,是文学家曹雪芹的同宗后裔,他从年少时便痴迷于街头巷尾的民间工艺,曾做过毛猴,榆皮面偶人、大型沙盘制做等。曹先生的核桃面人是其代表作,精致无比,古色古香,塑出人物只有一厘米左右,却能将人物表情刻画的栩栩如生,如用放大镜观之,更是妙不可言。可在一个核桃壳中放入四人,并配有道具、背景等,意趣盎然。曹先生最擅长塑造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可称是雅俗供赏,达到了历史性的突破。刘荫如,面人曹的第二代传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年跟随曹仪策学习面人技艺,并在继承面人曹的技艺上有所创新。上世纪80年代,我采访过“面人曹”女弟子刘荫如,当时的刘荫如,堪称技艺精湛。面人曹的第三代传人为杨东海,曾进修结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他的作品古朴而绕有韵趣,他塑造的刀马人潇洒豪放,别具一格,将约定俗成的战杀之气一扫而光。他在用色上调色自然,色调浓淡有致,继承了曹派的风格。曹派面塑启迪影响了面塑领域,创造了“面塑文人画”。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面塑全方位提高的阵势,并兼有学术研究价值与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正月是北京城京味儿最足的日子。当人们捧着冰糖葫芦走街串巷赶庙会的时候,栩栩如生的面人儿、表情各异的脸谱、精雕细琢的宫灯和着锣鼓伴唱的叫卖声,总会让人有一种穿越的幻觉,不论是“老北京”还是“新市民”,都会被这种最“中国风”的喜庆鼓动。然而,似乎在某一刹那,又会有几分不舍涌上心头,因为喧闹之下,绝活儿与现代都会渐行渐远,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纯粹的“北京技艺”——“面人郎”,才更加值得人们珍惜。

 

 
 

 

“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著名作家冰心先生那篇曾收入中学课本的文章《面人郎采访记》已成经典。其实,在此之前,“面人郎”就已蜚声海内外。1956年,郎绍安随中国工艺美术代表团赴英国表演,成为新中国最早出国展示传统技艺的艺人之一;郎老退休后,女儿郎志丽传承创新,在不到10厘米大小的葫芦皮内捏出“水浒一百单八将”,被称为“造人上帝”;如今,郎志丽已经上大学的外孙女高雅淇,也时常跟着姥姥捏出一些新潮作品,家族几代人在100多年的历史中演绎着传奇的“非遗人家”。

搁下“半空儿”担子学面人

“我们的谈话一开了头,他就一见如故地对我谈起他的童年,他谈得那样生动,那样亲切,把我的全部精神吸引住了,把我想问他的一切,都忘却了!”1957年11月21日,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走进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访当时名噪一时的“面人郎”郎绍安师傅。本想来了解面人作品的冰心,却在见面的一开始就被郎师傅掌握了主动。如今,当记者见到郎老的女儿郎志丽时,她同样说:“开始学艺的故事,父亲总是想起来就要讲一遍,不管我们已经听了多少遍。”

1909年出生在北京西城白塔寺大喜鹊胡同的郎绍安,原本是满族镶红旗人,生活无忧。可后来家道中落,从父辈开始生活已经十分困难。“父亲从小就开始在白塔寺做小生意,挑着担子卖‘半空儿’”,郎志丽说,“半空儿”就是由花生里剔出来的颗粒不饱满的瘪壳花生,因为价格便宜,穷人们总是拿它来解馋消遣,一些穷苦人没有钱做大生意,也就只好卖这些小东西。

郎绍安在卖东西的时候发现,总有一群人围在一个地方,他也凑过去看热闹。“揉搓着一团一团彩色的面,这么一会儿就捏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他觉得这活儿不可思议。”从那以后,虽然还是每天出摊儿,但基本不卖东西,把“半空儿”担子搁边儿上,挤在人群里看着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