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丛中笑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6-03-26 01:46小编:好男人热度: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丛中笑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丛中笑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丛中笑


“吉祥中国梦,七彩大连情”大连市民间文艺迎春会上,剪纸艺术家韩月琴、核雕艺术家韩志耀、面塑艺术家刘吉成三位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的获得者受到市民的热捧。

一剪一纸一世界

“我现在的主要精力就是教学。”韩月琴一边指导着身边的小女孩如何构图如何裁剪一边告诉记者。她说,身边这二十几位年龄跨度高达七十多岁的剪纸爱好者都是她社区课堂里的学生。

“剪纸虽然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但是也要与时俱进。”韩月琴说她的作品在继承传统剪纸技法的同时,大胆地借鉴和引入了包括西方油画技法在内的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她的作品往往密切地关注现实生活,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像八仙过海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传统的剪纸都将八仙剪成团圆八仙。而我剪的八仙就有所突破。像近年皮影流行,我就把八仙剪成皮影的形式。奥运火炬的祥云图案流行,我的八仙就加入奥运元素,祥云八仙一剪出来就赢得好评。”韩月琴说,艺术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韩月琴说,孩子们到她家里学习剪纸,她都要免费为孩子准备剪刀和红纸。这些年不知道送出了多少把剪刀。而红纸更是每个月都要托人从庄河那边运过来。因为,庄河的红纸要比大连便宜不少。韩月琴说:“光自己家人剪得好自娱自乐不行,我想让更多人都爱上剪纸,也能把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一刀一核一乾坤

韩志耀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是谈起核雕来却是如数家珍。他指着自己的作品《核舟记》说:“这个你不会陌生吧?上学时学过《核舟记》就是有记载最早的核雕作品。”韩志耀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核雕的渊源。“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核舟记》中,技艺精湛的能人王叔远,用一枚长度不足一寸的桃核雕刻出一艘小船,船上的人物和各种细节清晰可见,而最令人称道的是小船上8扇开合自如的窗户。而韩志耀不仅用精湛的手艺还原了《核舟记》中失传了500年的天工之作,还对此加以创新,在他所雕刻的小船上,一共开启了24扇窗。随后,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突破,在新作《画舫》中,方寸之间,精心雕刻了44扇小窗,而且每一扇窗打开,都是一道风景。

在小小的桃核上精雕细刻,免不了会受伤。韩志耀伸摊开手掌说,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就习惯了,而且早练就了“刀枪不入”的绝技。他说,核雕需要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提升。他的作品《上河图》,就是将《清明上河图》中的经典人物和主要场景进行二度创作,在69只桃核上精雕细刻出100多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创作这一作品,耗时3年,仅桃核就用掉了2000多只。凭这一作品,他二度夺得“山花奖”。

捏面团的男子汉

很难想象面前这一副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是出自我身旁这个五尺男儿刘吉成的双手。刘吉成笑着说,张飞不是还拿过绣花针吗?

刘吉成坦言,为了学面塑自己小时候没少挨打。因为看过“泥人张”的纪录片,刘吉成就琢磨着用面粉捏面人。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月,刘吉成每祸祸一团面就够他们兄弟姊妹几人好好吃一顿的,所以受些皮肉之苦是必须的。后来,他就改用不花钱的泥土来追寻他的“面人梦”。

传统面塑有制作口诀,容易复制,但人物刻画不够细腻。这是刘吉成最想突破的地方。他希望,他的面人可以像一幅“工笔画”,精致委婉。但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刘吉成无法去美院学习,只能靠自己边打工边研究。“以前家里穷,面是金贵东西,摸不着,在餐厅里面粉可劲儿造……”虽然酒店工作很累,刘吉成却乐在其中。如何让面塑保存时间更长、色彩更逼真、造型更剔透,经过反反复复的摸索,刘吉成逐渐找到一种方法,克服材料软,不易成型又不易保存的弊端,独创了自己的面塑技巧。刘吉成用他的独特技艺摘取了“山花”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