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历下力促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图)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6-03-14 08:25小编:武大娘热度:

历下区甸柳街道甸柳一居社区的志愿者正在教孩子学二胡。 本报记者 杨宁 摄


  注册志愿服务组织96个,其中村居级88个;志愿者服务站85个;志愿者43986人……近年来,历下区把社区作为开展志愿活动的重要依托,使得全区志愿服务渐趋制度化、常态化。日前,记者探访其中三个居民社区,实地感受志愿服务与社区管理在有机融合后,给居民带来的舒心与便利。

  注册管理队伍建设正规化

  “请选择一张大小合适的四方纸,按照对折线折起来……”5月26日上午,在大明湖街道曲水亭社区,十几名居民正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剪纸,在中间授课的是从事剪纸艺术40多年的民俗爱好者徐建,他同时也是曲水亭民俗艺术团的发起人。该艺术团成立于2009年3月,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会邀请全市各地的民间艺人前来义务教授面塑、中国结制作等二三十种民间技艺。起初,艺术团成员主要是本社区居民,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不少其他社区的居民也慕名前来。

  由于实行了志愿者注册制度,全区85个社区都建有正规化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或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服务社区的志愿者人数达到4万人,直接受益群众为20万人。搭建平台服务项目品牌化

  作为建筑新村街道“爱心看护”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王润凯每天都会到历山东路社区的吕梅光老人家中来一趟,帮她打扫下卫生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王润凯这样的志愿者,在建筑新村街道的“爱心看护队”中,还有另外20人。街道2013年5月推出该志愿服务项目后,以之作为依托平台,对辖区内的独居、孤寡、失独、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定期入户看护照顾。如今,项目在为辖区39位老人提供超过50000小时的看护服务后,也成了整个街道有口皆碑的“明星品牌”。

  目前历下区以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每个街道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例如解放路街道的“你我同行”助残志愿服务队等。

  分工明确活动组织周密化

  身为一名声乐教师,徐艳平日里主要为老年人授课。而今年春节过后,她身边多了不少只有十几岁的新学生。当时,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成立了少儿合唱团,热心志愿服务的她成了其中一名志愿者。每周五下午4:00,她都会准时赶到这里,教孩子们演唱各类儿歌形式的练声曲。现在总共有40多个孩子跟着徐艳学习,她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这些孩子在国内的正式比赛中崭露头角。

  少儿合唱团是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童途有你”儿童成长支持服务项目的其中一部分。2014年7月,以社区党委为领导,各党支部牵头,党小组长具体负责,该项目应运而生。在历下区,各类志愿服务工作分工明确而周密:在区级和街道层面,有志愿服务总队和支队;在社区,则有各个志愿服务站点。在这里,区文明办会提供经费支持;街道和社区将拿出办公场所;而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也会亲自组织,使得各类志愿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本报记者 王宝静)

  记者手记让志愿精神融入常态生活


  采访中,记者遇到的有已经退休的老党员,有造诣颇深的专职音乐教师,也有心灵手巧的民俗艺术爱好者,若说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那便是都具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志愿者。“每天上午来”、“每周都过来”等语句出现的频率颇高。对于这些人而言,志愿服务并不是一时“作秀”,而是一种常年坚持的习惯,并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某种意义上,志愿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其实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让人对他人、对社会始终抱有一种友好、负责的心态。不难想象,当有更多人把志愿行动融入日常生活时,和谐社会的愿景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