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面塑制作

爱做梦的“80后”成了面塑传人

标签:面塑制作日期:2016-03-08 15:14小编:老甜甜热度:

  一捏就是一天

  手指都变僵了

  “喜欢是一回事,真的从事这一行后,才体会到里面的艰辛。”刘玉超说,他当初学做面塑时,老师们一般要求学生选择学一样,多了就不再教了。

  自己属猪,刘玉超就开始学捏小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做好小猪面塑,他又自学白描,设计造型,每种都要做上百个。这些作品后来被一位来自台湾的爱好者相中,一下子全要走了。

  “最难的是做寿星,光是学习阶段,我就做了1000多个。”刘玉超告诉记者,每个面塑人都得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他把主攻目标定在了寿星上。经老师指点后,他开始了漫长的苦修。寿星做了不满意,揉成面团重新做,有时候做起来不知不觉就是一天,到了晚上手指头都僵硬了。

  在做了上千个寿星后,刘玉超终于有了点感觉,越做越顺手。记者看到,他捏的寿星大都在10到30厘米之间,最大的有1米高,制作周期得一年。老寿星穿着黄袍,手握拐杖,捧着蟠桃,非常传神。

  “这门手艺不能光传承下来,还得走出国门,让外国人也了解中国民俗。”寿星是刘玉超的创作特色,价格自然也是不菲,一般规格的寿星制作周期是两三周,售价超过1200元。如今,刘玉超的寿星作品已远销海外,在新加坡的一次展览中,他的寿星开展两天后就被抢购一空。

  探索用新材料

  希望带出新人

  “面塑的保存时间是个难题,很多大师耗费了一生的精力也很难把作品长久保存下来。”刘玉超说,一般的作品只能保存三五十年,超过百年的面塑作品十分罕见。清末民国时期曾出过很多面塑大师,但保留下来的作品少之又少。

  与老一辈面塑大师不同,刘玉超喜欢琢磨,为了让作品有更高的可塑性和保存价值,他还探索使用了各种新材料,其中一款“太空泥”目前已经应用在了面塑作品中。

  “太空泥比较轻,黏合性强,但也比较脆。”刘玉超说,新材料避免了传统面塑的干裂、虫蛀等困扰,但也出现了新问题。为了让作品更有可塑性,他反复试验配方,让面塑作品在材料上实现创新。

  “‘80后’的面塑传人屈指可数,下一代就完全断档了。”济南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表示,对“80后”、“90后”来说,虽然很多人喜欢面塑,但真正当成事业来学的寥寥无几。

  如今,刘玉超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汤派面塑的第三代传人,慕名前来的学员已有好几百人。

  “很多人只是把面塑当爱好,我希望能带出来一批人,让这门手艺繁盛下去。”刘玉超说,儿时的梦想把他带到了这条路上,他希望能够带出一批更年轻的人,做成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别让儿时的梦想断了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