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73期|废铜烂铁构筑雕塑世界|钢铁侠

日期:2019-04-11来源:废紫铜回收发布人:钢铁侠 阅读:0

原标题:73期|废铜烂铁构筑雕塑世界|钢铁侠

星辰在线8月8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李林 廖斌)寻常人眼中的废铜烂铁,是笨重、肮脏且多余的,但在侯中民看来,这些废铜烂铁却是富有美感的。经过侯中民双手的组装、焊接与打磨,那些废弃的钢铁便成为一匹奔腾的飞马,或一头威风凛凛的公牛……

侯中民将工业与艺术融为一体,而将来,他甚至打算用废弃的飞机或火车为材料,创作出更为震撼的雕塑。

(侯中民及其作品奔跑者(左一)、速滑者(右一)。)

冷门中的冷门

在长沙,可能没有人比侯中民更钟爱废铜烂铁了。在他眼中,一个废弃的齿轮或油箱,一把破旧的铁瓢或扳手,都是漂亮的宝贝。他总能用艺术的眼光,发掘这些废铜烂铁的价值。

8月初的长沙,阳光炙烤大地,在望城区枫林西路一间老旧民房里,星辰全媒体记者见到了42岁的侯中民。眼前40余平米的民房,是侯中民创作钢铁雕塑的地方,杂乱地摆放着大大小小的作品,从材料厂淘来的废弃钢铁,堆放在角落里,等待着侯中民赋予崭新的“生命”。

侯中民和他的团队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创作而成的飞马,是房间里最大最显眼的雕塑,马蹄驰骋,振翅欲飞,肌肉的轮廓彰显着力量。

“汽车离合器件、洋铁锹、扳手,这些常见的器材,成了这匹马身体的一部分。”侯中民介绍,这匹高达3米,展开的双翼宽达2米的飞马,光羽毛就用了1000多片废弃铁片。

冲刺的奔跑者是侯中民颇为满意的作品。借助汽车配件自然的弯曲度,雕塑定格在奔跑者冲刺的瞬间,有着突破极限的爆发力。

(图左是侯中民颇为满意的作品冲刺者,图右是立于枝头的孔雀,其身上的羽毛是侯中民一根根焊上去的铁丝。)

“做作品,就是要把那种动态最夸张的时候表现出来,这种视觉才有吸引力。”这得益于侯中民的新闻摄影经验,他习惯于去捕捉动态形象关键的一瞬。

侯中民的作品形象以动物居多,形态各异的猴子、晨起打鸣的公鸡、跃跃欲试的公牛……他欣赏动物身上原始的野性和力量感,即使是创作人物题材,也以奔跑者、速滑者为主题,展现运动的激情。

寻找并刻画冲击力,是艺术家的创作直觉。然而,废弃钢铁雕塑的难度在于,原有材料的形状是抽象甚至刻板的,它需要艺术家的想象力,来赋予活力。

事实上,废弃钢铁雕塑是“冷门中的冷门”,其在西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初,我国钢铁雕塑相对来说发展得较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湖南从事废弃钢铁雕塑的人屈指可数。

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侯中民在废弃钢铁雕塑的路上,走了5年有余。2016年11月至12月,侯中民在月湖公园举办了个人雕塑艺术展,其作品开始被更多人认可。

(2016年,侯中民的作品飞马在月湖公园展出。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于废铜烂铁中淘宝

侯中民第一次接触钢铁雕塑,是在一次摄影采风时。那是2012年,长沙南郊公园,侯中民的镜头对准了广场上的变形金刚。

“被打动了,那种立体的感觉,金属的质感,对我诱惑力很大。”侯中民回忆。

从事了14年的新闻摄影,在他看来,变得“过于平面”。他开始上网了解钢铁雕塑,摄影的热情慢慢淡化,并在那一年跳出摄影圈,决心埋头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废弃钢铁雕塑。

侯中民早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美术系,有着雕塑专业功底,但毕竟荒废了多年,如何把一堆废铜烂铁变成生动的雕塑,成为眼前的难题。

他找到长沙某船舶厂从事焊接工作的朋友,以解决具体的焊接操作,自己则重拾美术造型设计。

材料决定着雕塑创作。侯中民第一次走进废弃材料厂时,在几百平米的厂区转了一圈,“头大了,不知道选哪个”,开着面包车来来回回地运了几次,结果发现好多材料用不上。不过,侯中民无意中收到了一根铁链,他决定做一只栓着铁链的猎狗。有了初步的想法,其他的材料慢慢搭配,侯中民逐渐集齐了首部作品的材料。

(创作时,侯中民得“全副武装”,但有时滚烫的铁屑会落进鞋底,或在衣服上留下一个个小洞,图为侯中民创作时使用的部分工具。)

为避免飞溅的钢铁伤及自身,创作钢铁雕塑时需要“全副武装”,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通通备好,但如此一来,沟通便成了问题——口罩保护了自身,也妨碍了交流。

猎狗创作完成后,出现了明显的构造不协调,侯中民提出修改。这意味着,已经焊死的材料需要卸下来重新组装,极为麻烦。习惯于流水线焊接的师傅不能容忍,将工具甩到一旁,场面陷入僵局,所幸一番沟通后,作品顺利进行了修改。

有了这次的教训,往后侯中民创作时,都会以打手势的方式沟通,不确定的地方,就暂时焊上,但不焊死,以便于修改。而随着创作的深入,团队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有时侯中民一个眼神,焊工师傅就能了解他的意图。

(对侯中民来说,每件作品都是珍贵的,它们融合了工业气息与艺术想象力,也凝结着侯中民的汗水。)

散落在材料厂的废铜烂铁,也渐渐成为侯中民眼中独特的艺术元素。侯中民把收集材料比做“淘宝”,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甚至有点肮脏的废铜烂铁,在他看来“都很漂亮”。

“你看这个齿轮,它有种重复的元素美,这个铁块,它是对称的,可以做动物的眼睛或嘴巴,还有一些材料保留了上世纪的工业气息……”侯中民拾起脚边生锈的破铜烂铁,如数家珍。

事实上,这些材料在侯中民的手中,确实散发出自身的魅力。比如齿轮,对折剪开,整齐排放组合,并成了猴子毛茸茸的头发,或者猫的背部;比如铁勺,两端稍稍弯起,并成了动物的耳朵,或者将其简单排列,并成了印第安人羽毛状的裙摆。

保留工业气息的艺术

在材料的原始属性与创作的设计融合间,侯中民一直在选择合适的途径,通往富有工业气息的艺术之路。

“原材料本身就很漂亮,过多的熔解加工没有意义,我不允许自己在创作时,将材料过分的加工,一般只是简单地剪裁。”侯中民说。

侯中民的创作,常常始于收集材料时。当他在材料厂转悠时,或许脑子里已经有了大致的构思。不久前,他收集到几个老旧避震器,多年的经验,让他第一眼看到,就知道这可以创作成有力量的腿部,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掷标枪的印第安人和拉弓射箭的后羿,前者目前已经完工。

(掷标枪的印第安人,头饰和裙摆均由普通的铁瓢创作而成,腿部是由汽车避震器制作,胸部则是由摩托车油箱制成,图为侯中民的团队成员正在清理地上的破铜烂铁。)

不是所有的创作都这么顺利,有时候,侯中民连续几日在材料厂转悠,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他曾想创作一条龙,寻找鳞片时,好几天也没有头绪。闷热的夏日午后,日常创作的老旧民房里,风扇呼呼地转,侯中民一筹莫展。他不甘心,等不及日头落下,又跑到材料厂,左翻右捡,还是没有合适的材料。抹了把汗,侯中民一脚踹向地上鼓鼓的蛇皮袋,全新的垫片滚落下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众里寻它千百度,侯中民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创作可以开始了。

(寻找合适的材料是侯中民创作的关键之一,他常常为此游荡在附近的废弃材料厂。)

侯中民的创作,注重细微处的形态,这考验着他的观察力。为了创作一只公鸡,侯中民曾专门跑到乡下老家,在鸡群中观察鸡的动态,惹得一身鸡屎味回来。他也曾在动物园里待上几天,研究猴子的一举一动。“那时睡觉脑子里都是猴子在跳。”侯中民笑言。

遇到身边没有的动物,他就上网查照片、看视频,反反复复地看。焊接的细节,他也特别在意,比如猴子的手指,都是将带有螺纹的铁棍割断,再一截截地焊接起来——为了体现手指的关节力度。

这让他的作品,与原型保持着较高的相似性。有时,侯中民创作时,附近的娭毑会凑过来看,“像什么?”侯中民问。“像马。”“你过两天再来看咯!”

两天后,娭毑一看就说:“这是鹿嘛!真像。”

或用废弃飞机做雕塑

似,是侯中民开始时的追求,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对自己的观念不断革新。

“似与不似之间,才是最好的状态,它让人有想象的空间。”侯中民认为,在抽象与具象之间,钢铁艺术的魅力得以更好地体现。

侯中民践行了这一理念。在那间老旧民房里,摆放着他今年创作的雕塑,一把铁钳,钳嘴成为山羊的头部,手柄成为山羊的角,羊身则由两个圆盘齿轮组成——简单抽象,但依然泛着侯中民的灵感。

此外,他在一根弯曲有致的铁器上,点缀上几颗钢珠,使其成为一株盆栽,至于具体是什么植物,任观赏者定夺。

(用铁钳做山羊的头部,简洁却不失形象,今年以来,侯中民试图让自己的作品间于“似与不似”之间。)

不过,侯中民仍坚持尽量保留材料的原始气息,但令人尴尬的是,材料厂看到被人嫌弃的破铜烂铁,通过侯中民的创作成为艺术品,竟以两三倍的速度涨价。这让侯中民难以接受,只得去发掘更多的材料厂,近些年,他已经跑遍了岳麓区大大小小的材料厂。

5年时间,侯中民收集了近10吨废铜烂铁,其中大多数成为形态各异的雕塑,被企业或个人收藏。

“其实,废弃材料的再创作,可以不局限在钢铁,还可以是木头、轮胎、易拉罐等,或者可以是更大的废弃物,比如小型飞机、火车。”侯中民试图打开自己的创作视野,将更多的废弃材料利用起来,甚至可以是多种材料相结合,以每种材料的优势,展现作品的特色。

(侯中民和伙伴们正在搬运雕塑,不久后,这些雕塑将会亮相于长沙某展览上。以上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廖斌摄)

当然,不管是废弃的破铜烂铁,还是将来的木头等材料,对侯中民来说,雕塑创作的魅力,从始至终吸引着他。

“你不知道会在材料厂收到什么,这是一种未知的挑战,但你知道,这些被人遗弃的东西,通过创作,可以成为很有意思的艺术品。”侯中民说,“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自在星辰原创报道 第七十三期

总策划:何旭

执行策划:郑文新、王重浪、林之乐

监制:何乐

文/李林 图/除特殊标注外,均为廖斌摄 编/陈宇 校/罗建勋

首页
供求
电话
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