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泥塑活灵活现(图)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2-20 08:24小编:丑的拖网速热度: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泥塑活灵活现(图)


朱增利向记者展示泥塑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肖怿国 摄

  天津北方网讯:始创于1912年的天津朱氏泥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朱氏家族几代人研创,体现的自家流派创意结晶的泥塑艺术。去年7月,“朱氏泥塑”入选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日前,记者来到“朱氏泥塑”第三代传承人朱增利位于古文化街的工作室。一种源自泥土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彩塑的吕布戏貂蝉、孙悟空戏耍猪八戒,素塑的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等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泥塑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朱氏泥塑的特点是以优质泥土为原料,将特选的纯净泥土与水拌和后闷制到一定时间,掺以优质棉絮,再经铁条反复抽打,待手感滋润后才能用于泥塑制作。塑制的作品不烧制,自然晾干后不开裂、不收缩,可长期保存。”朱增利说,朱氏泥塑初创时期以捏制小泥人、小动物为主,经过后代传人的研发已发展到人物塑像。塑像时与被塑者面对面聊天,通过直接观察、揣摩,很快就能塑成一件作品。此外还可按影像资料,塑出令人满意的塑像。“朱氏泥塑采取的是写真写实的手法,对于泥塑艺术,仅仅形似,并不是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是将人物的五官、面部表情、眼神、骨骼、发型、头饰、服饰等都清楚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泥塑艺术品。”

  “朱氏泥塑”由朱增利的爷爷朱宝文始创于1912年,初创时流传于天津河东区的李公楼一带,被人称为“泥人朱”。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传承人朱恩明将“朱氏泥塑”技艺发扬光大。第三代传承人朱增利自小酷爱泥塑艺术,又得到其父的亲传。他1978年参军,一有空闲就琢磨泥塑。1981年复员后回津进厂当了工人,他每天下班后,弄块泥就摆弄琢磨,创作出许多小动物泥塑,送给工友或邻居。1996年工厂不景气,下岗后他专心搞起泥塑创作,在水上公园、北宁公园、长虹公园等地展示他的作品。

  为使“朱氏泥塑”这一民间艺术长期传承下去,朱增利已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今年建立朱氏泥塑作品像册;明年起建立朱氏泥塑电子信箱,扩大知名度,培养第四代传承人;还要撰写《朱氏泥塑》,全面介绍朱氏泥塑的起源、传承、发展。

  新闻链接:“朱氏泥塑”经过几代传人的不懈钻研和努力,已经在原有的素塑(不着色)、彩塑(着色)、小型塑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仿铜塑、仿金属塑和真人比例同样或更大的大型塑。其创作题材非常广泛,除了人物的塑造,朱氏泥塑对动物、景观、景物的塑造也都栩栩如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