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记天津“泥人张”和杨柳青木版年画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1-26 19:27小编:╭创意无限♪热度:

  生活是艺术的沃土

  ——记天津“泥人张”和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和“杨柳青”木版年画历经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从鼎盛时期到濒临灭绝,经过努力又得到蓬勃发展,再到现如今重获新生,走过很多艰辛之路。这个过程中,民间艺人始终贴近百姓生活,创作出各种百姓喜爱的形象。

  “泥人张”在继承中求发展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上一个并不起眼的院落,来到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这是一个简陋的四层小楼,岁月侵蚀痕迹明显的墙面上,挂着三个窗户大小、已经有些掉色的红色大字——“泥人张”,这就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1958年,张氏传人和从社会上招收的学生一起,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并开展彩塑艺术的创作,它意味着以往家族式传承文化、技艺的方式被打破。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傅长圣介绍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泥人张”工作室有高级以上职称25人,他们先后在各艺术院校及工作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彩塑创作人才,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社会上有极高声誉的艺术家,如傅长圣、逯彤、穆瑞森等。

  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傅长圣从事泥塑创作已经37年,而最令他动容的是创作于2000年的《爷爷吃》。

  《爷爷吃》的创作背景是傅长圣在一次下乡采风中遇到的真实事件。当时他正在一位老乡家中做客,说话还不太利索的小孩手拿着零食来到傅长圣面前让他吃,傅长圣看了看这可爱的孩子,指向坐在一旁板凳上的爷爷对孩子说:“让爷爷吃。”随后小孩乐乐呵呵地扑到爷爷怀里,学着傅长圣的话,奶声奶气地说:“爷爷吃。”这一画面,顿时让傅长圣灵感突现,回到工作室便创作了这件作品。

  “绝大部分天津‘泥人张’的彩塑,都是我们在农村深入农民生活的亲眼所见,这些朴实的农民身上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即便现在我们都居住在城市中,但我们依然坚定地认为,要想搞出好的创作,就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最基层的群众中。对于天津‘泥人张’来说,这种生活就在农村。”在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从事泥塑工作38年的翟洪说。

  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延伸

  文艺作品有着记录历史、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以及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天津“泥人张”在制作方法上遵照写实的风格,一直以来也承担着这种责任。傅长圣介绍说,翟洪于1990年农民工进城务工高峰时期创作的彩塑作品《憧憬》、陈锡平在1995年弘一法师诞辰115周年创作的彩塑作品《弘一法师》等的作品都记录了历史。

  冯骥才曾写过文章《泥人张》,文中描述了“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捏出当地恶霸张海五惟妙惟肖的泥像并批量生产进行“贱卖”,为当地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这篇文章反映了“泥人张”彩塑这种艺术形式在旧社会披露社会现实的作用。当下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来弘扬社会中的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艺术创作就是要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延伸。

  杨柳青木版年画后继有人

  同样有着百年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如今仍然秉承着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而创作的初衷。天津杨柳青画社社长刘建超说,在当今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并未盲目跟风,而是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微创新”。“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人们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丰衣足食’。在经过反复试验与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坐在莲花上抱着鲤鱼的胖娃娃依旧是人们最喜爱的,便把他衍生到了扇面、丝巾、瓷瓶等工艺品上”。

  与天津“泥人张”彩塑技艺传承相类似,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之路也已步入正轨。记者采访当天,正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内创作的勾、刻、印、绘四位老师从年龄上来分,是四代人,从中可以看出已经有年轻人扛起这面传统文化的大旗,使其后继有人。(光明日报记者 蒂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