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民间布艺

淮北一女子创新虎头鞋做法:一双巧手缝出童年回忆

标签:民间布艺日期:2017-01-17 18:47小编:╭创意无限♪热度:

3

漂亮的虎头鞋工艺品。

2

杨海玲现场做虎头鞋。

说起婴儿穿的“虎头鞋”,很多人都有印象,翻看相册里自己的百天照,没准脚上穿的正是它。时过境迁,虎头鞋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了时下的稀罕物,会做的人大多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惑之年的杨海玲,不但有着做虎头鞋的好手艺,她还创新了虎头鞋的做法,将原本穿的鞋子,做成了工艺品。

虎头鞋的记忆

杨海玲对虎头鞋的热爱,来源于童年的记忆。从前谁家只要生了孩子,不论男孩和女孩,家人都要给孩子做虎头鞋穿。一则保孩子一生平安、茁壮成长,二则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冲天。杨海玲的第一双虎头鞋就是姥姥为她做的。小时候,杨海玲喜欢窝在姥姥身边看她做虎头鞋,小小年龄的她被那些七彩的丝线吸引着,姥姥戴着老花镜缝制虎头鞋的样子,杨海玲永远都记在了心里。

杨海玲已经记不清自己穿过多少样式的鞋子,但虎头鞋那鲜艳的色彩、神气的虎头造型,仍在她童年记忆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受长辈的影响,杨海玲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女红。姥姥做虎头鞋,她就在一旁帮忙。渐渐地,上小学二年级的杨海玲就学会了打盘扣。“可能是因为打的太多,手法熟练,一直到现在,我的盘扣都打的很快、很好看。”杨海玲的姥姥看她如此喜爱女红,而且心灵手巧,有空了也会指点一二,也由此培养了杨海玲对女红的兴趣和耐得住寂寞的性子。杨海玲上学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业上,对女红的爱好只能暂时放下,但这兴趣一直陪着她。

1998年,杨海玲的儿子出生了,她的姥姥已经71岁了。按照杨海玲家乡的风俗,娘家人要给新生儿送上几双虎头鞋。杨海玲的大姨给孩子做了两双精致的虎头鞋。杨海玲拿着鞋子爱不释手,看着她真心喜欢的模样,杨海玲的姥姥找来了花布,买来了丝线,拿出从前存起来的虎头鞋样,开始手把手教杨海玲做虎头鞋。

最初做虎头鞋时,杨海玲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本着喜欢的心情,随着更加了解虎头鞋,杨海玲与虎头鞋结下不解之缘。杨海玲一有空就跟姥姥、大姨请教,一起探讨技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杨海玲发现自己的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做出来的虎头鞋也有模有样、惹人喜爱了。

会了不难

“会了不难。”说起虎头鞋的制作,杨海玲讲得头头是道。鞋底就是用碎布或旧布加上自己做的浆糊一层一层粘起来,等布干了以后,按鞋样大小剪下。鞋底要好几层,这样穿起来才舒服。接着就是纳鞋底了,最初的时候,杨海玲手中的针线根本不“听话”,厚厚的鞋底,针戳进去都有些困难。鞋面一般是绸缎的料子,比较滑,稍不留神手指上就是一个血珠。接下来做鞋帮,步骤和鞋底差不多。难的是做鞋面,先像前两步一样做出形状,印上虎头样后开始绣花,这也是最难的部分。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出虎的威猛。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最后再用兔毛镶边,风一吹,毛抖动,更显虎威。完成这三道主要工序,剩下的就是将这三部分缝到一起。缝好后,就是做鞋搭、尾巴和虎须了。做尾巴的方法是用彩线将兔毛缠成尾巴状,有时候需要在里面裹上一根细铁丝,这样还显得灵活灵现,最后缝到鞋上。虎须则用彩色毛线做成,首先选择与虎头鞋颜色协调的毛线,取大约有六七根的一小绺,在手指上绕几圈,剪断后扎在虎嘴的两侧,并修整成绒球状,刹时,这虎头鞋就又多了些灵气……

杨海玲手里捧着一双虎头鞋,连说带比划,饶有兴致地娓娓道来。她平常在家里一般采用“流水线作业”,一下剪出十几双鞋样,然后再依次做鞋底、做鞋帮、做鞋面、绣花……完成一道相同的工序,再开始下一道工序,觉得这样还省事些。

直到现在,杨海玲觉得最难做的还是眼睛,要先在纸上剪出样子,然后再按照样子慢慢地绣到虎头上,稍有偏差,虎头就没有精神。“这是点睛之笔,一点马虎不得。”

传承中创新

学会了做虎头鞋后,杨海玲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因为现在很少有人给孩子穿虎头鞋,杨海玲开始思考能不能将用来穿的虎头鞋开始往艺术品上发展。从最开始的巴掌大小的虎头棉鞋,到现在的只有4、5厘米长的虎头鞋工艺品。杨海玲试验了不知道多少回,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样式。“这种工艺虎头鞋的鞋帮是不能用布鞋帮做的。”杨海玲说,要是用布鞋帮做出后,没有了棉花充塞,鞋帮是走样的,更不用说做造型了。后来靠着网络的发展,她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可以替代的材料。“这样的鞋样,我都是一次性做出来很多,然后再一一缝合,加上中国结后,一个美丽的虎头鞋挂饰就完成了。”除了虎头鞋挂饰外,她还做了很多精品虎头鞋。“这些鞋都没有实用性,就是一种摆设,但是很多人都很喜欢,一些老年人更是爱不释手。”如今杨海玲做出来的虎头鞋、虎头帽不但远销香港、台湾,也被收藏在了我市的南山汉文化馆和石榴博物馆,这都代表了对她手艺的一种肯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