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民间布艺

香云纱(薯良布)制作工艺

标签:民间布艺日期:2017-03-25 15:39小编:武大娘热度:

香云纱,广东特色布料。又名“黑胶绸” “薯莨纱”。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广东就开始生产并出口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则流行于广东各地,珠三角尤其盛行。黑胶绸的制作工序是:用

香云纱(薯良布)制作工艺

香云纱,广东特色布料。又名“黑胶绸” “薯莨纱”。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广东就开始生产并出口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则流行于广东各地,珠三角尤其盛行。黑胶绸的制作工序是:用广东特有的一种植物——薯莨的液汁对桑蚕丝织坯绷反复多次浸染,再用富含铁质的黑色塘泥涂抹其表面,并放到烈日下曝晒。晒干后抖脱塘泥,清洗干净,丝绸面变成了黑色,油润乌亮,丝绸底则呈棕红或土黄色,故而得名。近年来随着各类化纤产品不断涌现,再加上香云纱加工工艺较复杂,不易大量生产,现已比较少见。番禺的香云纱约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开始鼎盛,至抗战前(1937年) 番禺的香云纱产量约达六十万匹。据《广东新语》“采访册”和民国版《番禺县续志》记载:布业,昔甚发达。沙湾所出,经纬俱细致,以悦目著,“朱坑蓝”最有名;茭塘所出,经粗而纬细,以耐用著,“牛仔榜”最有名,均用矮机织成,用功至勤苦,而出货又甚迟。高机既出,改用日多。但高机之出品,耐用不若矮机,悦目不若洋布,虽属后起,不能代兴,而洋布遂称霸矣。染布之业,亦与纺织业同时衰败。市桥之晒地,以晒薯莨著名,今虽能勉强支持,但只余云纱、生绸两种耳。薯莨竹布,在昔销场最大,今则多以高机土布代之。《广东民俗大典》也有香云纱的记载。

香云纱的生产过程,是纯手工操作,先经泡白工序,当中又分蒸灰、蒸枧、石延(石字旁加延,音扇)布三个工序。蒸灰是将布放在白灰水(蚬壳灰)里浸透后,放在大木甑里蒸八个小时,取出冼净后晒干。蒸枧是将经过蒸灰晒干后的布料浸枧水后再蒸。扇布是用木棍将布料卷成筒状,放在扇架上,压上五百市斤的石马,由扇布工踏在石马上用力左右摆动扇压,直至布匹光滑为止才完成泡白工序。接着到晒莨工序,晒茛工人每天凌晨三时就要起床,先将薯茛磨碎,装在大木斗中用脚踏透,放水搅拌,制成“生茛水”备用。等太阳出来,便将白布放进生茛水中浸透,张铺在草地晒干,干了又浸,浸了又干,反复十二到十三次,再将布放在大镬里煮一次,好让晒在布上的薯茛煮得均匀,这镬水叫“熟莨水”。浸过熟莨水再晒一次,叫晒熟水,是使熟水晒回布上。之后还要浸晒生莨水两次,再煮第二次后复晒干。经过浸晒十四、五次,煮两次,才能完成晒茛工序。再经“蒸深竹布”即等太阳西下后,将制好的莨布铺在草地“摊雾”,使布身受潮润湿一点,收起来放在撑布台上,用手将布撑纯软,然后复晒一次,把布捆成一卷,用大木甑蒸五小时,蒸成荔枝核深红色,便是成品。或经“泥乌竹布”。这工序只把晒好的莨布送到泥乌工场,扫上一层泥浆,待十分钟左右将泥浆洗去,放在草地晒干便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