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生活创艺 - 趣味佳作

“恶搞先贤”折射文化信仰的迷失

标签:趣味佳作日期:2016-09-29 08:04小编:WCCEO热度:

  9月23日,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的2016鲁迅文化论坛在京召开。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在“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主题演讲中表示,鲁迅文化正面临两极化:一方面“鲁迅”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符号,令普通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它又变成了一些人戏谑的话题,被不断地拿来质疑、恶搞,甚至被年轻人视为老掉牙。(9月23日国际在线)

  不可否认,无论是将花木兰演绎成“傻大妞”,将杜甫打造为“插图模特第一人”,还是是将屈原“逆拟人化”成为某品牌猪饲料,亦或是鲁迅也戴上黑色3D眼镜喝起了时尚的奶茶,均是一种恶搞行为。从表面上看,恶搞先贤,让他们再次爆红网络,仿佛也是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纪念、解读这些历史名人方式之一。然而,从深层次角度,这些恶搞者以歪曲、丑化先贤形象为乐事,其背后的动机及潜在的消极因素,值得探究。

  坦率地说,对于愈演愈烈的恶搞现象,笔者自始至终是感到厌恶的。尽管支持者为其大唱赞歌,认为“恶搞是人民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恶搞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批评,恶搞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殊不知,“恶”是表示不好的,凶狠的,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任何一个字与其组成词语,立马就会变得更“恶”,如“恶劣”、“罪恶”等等。所以,就是给恶搞贴上再多的溢美之词,其也改变不了“恶”的本性。

  事实上,恶搞再怎么“善意”,再怎么“幽默”,再怎么“艺术”,都是以篡改、丑化个体形象为前提的,尽管可以逗众人一乐,甚至可以将被恶搞者“搞红”,但其最终是以侵犯人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私权为代价的。恶搞活着的人,容易影响到其现实生活及今后的人生;而恶搞鲁迅、花木兰、杜甫、包公、屈原等,无疑是对先贤的不尊,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亵渎。

  更重要的是,恶搞先贤,源于当今社会物欲观念尘嚣直上,更源于文化信仰的迷失。不可否认,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现代人,及当代文化艺术本身。

  因此,在物质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受到伤害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现代文明。我们常能看到狂欢和恶搞,看到利益化和娱乐化;再也看不到悲剧精神,只能看到娱乐至上。可以说,恶搞先贤,最终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费品,但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值得当今社会反思。纪念先贤,更应关注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应体念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精神,而不是去进行低俗的恶搞。否则,让一个被曲解的历史名人传世,终将会误导子孙后代。(张西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