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北关区裴氏泥塑:手中泥巴讲故事 心中场景端出来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3-04 03:42小编:丑的拖网速热度:


北关区裴氏泥塑:手中泥巴讲故事 心中场景端出来

裴治国在进行泥塑创作。

□记者 赵晓凤 文/图

  和泥、塑形、按压……经过多道工序的打磨,在“裴氏泥塑”传承人裴治国手中,一团泥巴俨然有了生命,或是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或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儿童,抑或是凶神恶煞的钟馗。

  从简单的玩泥巴到成为技术精湛的工艺品大师,裴治国跋涉了很久。他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作品之中,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了传承,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在时光的磋磨中,焕发出新鲜而真实的美丽。

  1 历经磨难 家族创作代代单传

  泥塑是古老的民间工艺,“裴氏泥塑”颜色饱满,形象真切,题材多为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汗青人物和实际人物,带有浓烈的文化气息,每一个泥塑作品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

  裴治国说,早在清朝嘉庆年间,他的祖辈就开始泥塑创作,当时以制作寺庙内的泥塑神像为主。到第四代传承人裴长春,裴氏泥塑制作工艺有了新的突破。

  “每一代人,会捏泥塑的可能只有一人,可以称之为单传了。”裴治国说,新中国成立后,泥塑才被广泛地宣传、展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裴氏泥塑才焕发了新的生机。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捏泥人,这一捏,就是几十年。”裴治国说,他小时候特别淘气,但一玩泥巴就特别安静。裴治国出生于1963年,小时候常被家人“圈”在家里,很少外出。每每此时,爷爷便会用泥巴捏一些小动物给他玩,逗他开心。

  “小孩子都好动,我也不例外,家人越不让我出去,我就越想玩。那时候淘气得都没边儿了,可是一玩泥巴,我就能安静地坐那儿,一待就是一下午。这可能也注定了我和泥巴的缘分。”生性好动的裴治国就这样被泥巴“俘虏”了。



北关区裴氏泥塑:手中泥巴讲故事 心中场景端出来

泥塑作品——母亲

北关区裴氏泥塑:手中泥巴讲故事 心中场景端出来

泥塑作品——五鬼闹判官

  2 精雕细刻 再现城隍出游景象

  泥巴也会讲故事?看过裴治国工作室的泥塑,相信大家一定会认同这一说法。

  裴治国介绍,他塑造出来的神仙等人物,都源于他在庙宇中看到的一些塑像。而那些千姿百态的市民形象,则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

  一位老母亲盘腿坐着,手上戴着顶针,一旁的针线筐虚掩着,剪刀裸露在外面,好似刚刚剪过线头。本来戴着眼镜认真地为孩子缝补衣服,但好似听到了敲门声,老母亲扶了扶眼镜,准备去开门……一团泥巴经过裴治国的“打磨”,一位上世纪70年代老母亲的形象呼之欲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爷爷给我讲的故事,还有查阅的一些资料,一直想再现‘城隍出游’的盛大场面。”裴治国说,以前,每逢节日,安阳百姓总要举行隆重的集体文艺活动,“城隍出游”就是最为盛大的集会之一。

  “制作一套‘城隍出游’,光泥人就捏制了二十多个,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五鬼闹判官’。”裴治国说,判官一定要膀大腰圆、身材魁梧、威武勇猛如战神一般。而敲锣的就要趾高气扬一些,五个小鬼就要特别欢腾、活跃、消瘦且精干一些,一直在钟馗身边纠缠。钟馗还要表现出努力挣脱五鬼围绕的样子,要凶狠一点才行。

  “小的泥塑作品概括性强,大的作品则需要精细。”裴治国说,像这种成套的作品,就需要有完整的构想,身体的胖瘦、人物的形态等都需要考虑进去。

  “泥塑是加法,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裴治国对自己的泥塑作品要求都特别高。一旦开始创作,便会全身心投入其中。

  



北关区裴氏泥塑:手中泥巴讲故事 心中场景端出来

泥塑作品——药店

北关区裴氏泥塑:手中泥巴讲故事 心中场景端出来

裴治国展示获奖证书

   3 不断创新 泥塑技艺不断传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