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民间布艺

椒江新闻

标签:民间布艺日期:2016-03-11 21:30小编:老甜甜热度:

椒江新闻

 

  昨天,台州绣衣传承教育基地在台州绣衣博物馆正式揭牌,该基地还跟学校合作,开办了台州绣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这是我区“文化遗产进校园,让椒江区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项举措。

 

  台州绣衣起源于光绪三十二年,由海门天主教孤儿院向女教徒传授西方十字绣开始,经过几代、几十万绣花女工近百年的创造和传承,台州绣衣工艺从原来的刁、包、绕发展到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200多种绣衣针法,在中国刺绣工艺上独树一帜。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同时具有一半的西方血统,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瑰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州绣工达十多万人之多,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绣衣之乡”,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绣衣成了台州税收和创汇的支柱产业,仅台州绣衣厂一家企业年产值就达8000多万元。同时,绣衣产品频频在国内国际上获得最高奖,并且成为馈赠外国元首的外交礼品,逐步成为“国际品牌”。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台州绣衣业开始衰退,绣花工人退的退、改行的改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趋势。由于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压力大,包括台州绣衣厂在内的老牌企业也被迫关门,由此,台州绣衣产业从遍及黄岩、温岭、三门、天台等各地到全面衰退,逐渐剩下以“椒北”为主的绣衣基地。如今,会绣衣的女子一年比一年少,台州绣衣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困境。

 

  据介绍,为了传承和保护台州绣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台州绣衣这一民间艺术焕发新生,台州绣衣博物馆通过开办台州绣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解决台州刺绣事业人员结构出现的断代问题,使得台州绣衣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目前,该传承班共挑选了40名小学生。

 

  当日,位于葭沚街道物流园区的台州绣衣博物馆正式开馆。台州绣衣博物馆面积达500平方米,由台州绣衣基本概况、台州绣衣历史沿革、绣衣精品馆、民间绣藏展示等几个部分组成,收藏有上世纪50年代编印的《台州绣法刺绣针法》,以及享誉国际的“葡萄团花纹西服套装”等孤品、精品,其中不少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技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个平台为国内外广大刺绣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研究、交流、创作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台州城市文化面向广大群众的平台。“该馆从2012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划,得到原台州绣衣厂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藏品数量较多,有些还无法展示。”馆长吴宏亮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