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创艺资讯 - 创意宝库

经典:点燃智慧的火花

标签:创意宝库日期:2016-02-03 06:48小编:农夫三拳热度: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与经典】

经典:点燃智慧的火花

    文 | 石云涛

    在我的启蒙阶段,中国的学校教育还基本属于正常,小学课程和课本主要都是基础性、趣味性很强的知识。语文课文虽然都是简单的故事,却往往是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通俗性改写(这是后来才知道的),那些蕴含着人类情感道德之美的知识,像早晨的清风、雨露滋养着儿时我们幼小的心灵。当我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一些课外书籍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经典遭到轻视的时代,阅读进入一个不正常的时代。

    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都知道,那时大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充满阶级斗争内容,学校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和课本里的课文,向孩子们灌输的是阶级斗争思想。中外文化经典统统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被封存、焚烧或毁弃。为了“破四旧、立四新”,村里下令各家各类图书必须上缴,于是村里一片空地上堆积如山的书,被一把火烧掉。那时农村里流传着像“四书”、“五经”和“四大小说”之类文学书籍,甚至线装的也不少,都在大火中灰飞烟灭。我在书堆里发现一本《聊斋志异故事选》,是译成白话的通俗读物,奇异优美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竟偷偷藏起来,让它躲过一劫;爷爷留下的几部线装书,家里人觉得烧掉可惜,而且又有点儿纪念的意义,也小心地藏起来。那是我接触经典的开始,但当时的社会气氛给我的印象是这些都是该烧的书。

    在那样的时代,中外经典作品都被列为禁书,社会上是不能公开流传和阅读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阶段“评法批儒”,儒家著作是通过批判接触一点儿,而法家著作读到不少。唐代刘禹锡被认为是法家诗人,所以他的诗能够公开读。但读他的诗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法家”“儒家”之类,诗歌的情感和语言之美才真正打动了我,“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被过目不忘地印在了脑海里。文化大革命后期,我高中毕业,被安排到学校当民办老师,先教小学语文,后又随班升教初中语文。在学校教材里出现一些古典的内容,但都是从思想批判和阶段斗争这种角度取材的。比如《范进中举》、《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红楼梦》中租户向贾府交租的情节,古典的精华被阉割。为了讲课,我需要读原著和全书,可是连学校里都没有这种书。不要说儒墨道法各家经典,连四大文学名著都很难找到。我出于教学的需要,千方百计才陆陆续续读了这些书。借到的书往往是残缺不全,有下册没上册,有开头没结尾。尽管是这样的阅读,仍然让我感到古典的巨大魅力。虽然是禁书,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悄悄地收藏和阅读,像偷听邓丽君的歌曲一样。那是一种潜流,它像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丰富着人们的知识。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扭转了中国人阅读的价值取向,也改变了我的阅读条件,经典的阅读开始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高考改变了中小学和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改变了人们阅读的对象。我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十年动乱刚刚结束,课堂教学仍然保留着文革的尾巴,比如当代文学课主要还讲八个样版戏,但主要课程已经恢复了正常的局面,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和各种专题选修课程中,都要求学生去读经典原著。七七级学生都是经历了文革磨难的人,特别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学里丰富的藏书也给莘莘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因此入学后大家都有“吃不饱”的感觉,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我曾接受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哥哥的建议,想研究鲁迅,在课外时间把鲁迅的书全部读完。鲁迅的书给我这位出身农村、观念陈旧的孩子以巨大的启迪,使我的思想境界发生了一个飞跃。后来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逐渐喜欢古代文学,因此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我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我系统地阅读了先秦至明清的古典名著,被数千年间那优美的诗词小说和文学家们高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精神所吸引。

    大学毕业后我在高校教书,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教学。后来又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我沉浸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唐诗宋词的海洋中。含英咀华,文学的感悟能力、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在这种阅读中逐渐提高。再后来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攻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开始了对《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的阅读。“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古代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对这些历史原典的阅读,让我明白了古代的和现代的许多事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我曾担任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备这门课让我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古代许多思想文化名著,对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列子》《金刚经》《法华经》《坛经》等都进行了细读,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教学相长,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也表现在教师与经典的互动。经典是老师的老师,老师是从经典的阅读中学习和提高的。为了教学进行的细读,比之一般的泛读理解更加深刻,因为我必须准备回答同学们随时提出的问题。这种系统的、深入的研读,给我的心灵以极大震撼,我由衷佩服先人那种超凡的智慧。原来困惑我们的许多当代问题,他们在两千多年、一千多年或者数百年前已经思考过,并且提出过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的解答。我们是在他们的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所思所想和一言一行,原来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他们思想的引导。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而要真正深入其堂奥,进入先哲们思想的深处,阅读经典是唯一的途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