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以“文化+”理念看城中村环境整治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3-23 17:06小编:二锅头热度:

■王培秋
  文化是民族的血与魂。“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赋予事物灵动的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价值等。“文化+旅游”,会使旅游更有深度; “文化+城建”,会使城建更有风格; “文化+时尚”,会使时尚更有智慧; “文化+产业”,会使产业更有潜力……

  当前,我区正在开展的城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着力于建设美丽瓯海,优化城中村环境,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丽岙街道近两年来在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积极秉承“文化+”的理念,文化立村,借助村庄地域内的历史文化基因,培育新型文化,来进一步激发村庄活力、助推村庄发展、提升村庄品味、增强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点亮村庄环境整治。

  在整治工作中植入“文化+”意识

  在2014年开展茶堂村、杨宅村两个试点村的整治当中,我们为茶堂村挖掘了“茶堂”曾经赫赫有名的历史渊源,打造了以庵堂施茶、塘河埠头、紫溪班斓、光明影院、龙泉头堂、茶堂小学为主题的茶堂历史文化风貌墙,勾起了老一辈村民的温馨历史回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两委和村民的整治工作热情,增强了归属感与自自豪感,正是这一行为开启了丽岙“文化立村、文化立街”的新篇章。在2015年姜宅、任宅列入整治村伊始,我们就充分向村两委、村民们灌输树立“文化+”理念,合力让我们生存的家园更为智慧、更有文化气息。丽岙原属瑞安,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离城区中心较远的边缘地带,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尚存不足,而划归瓯海之后,丽岙所特有的文化潜力还有尚待挖掘,为世人所识。因此在工作中探寻“文化+”的工作模式,深入发掘、精于选择、善于利用文化资源对丽岙当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整治工作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一是挖掘本地历史人物事迹,强化传统文化浸润。经过多方的寻访与挖掘、分析与整理,我们对2015年列入整治的任宅村、姜宅村的历史名人事迹以“打造名人故里、设置历史名人栏、建设三贤馆、绘制人文主题墙绘、设计名人风范宣传墙”等形式进行了树立与宣传,深化了城中村综合整治的人文内涵,以历史名人精神感召后人创业有为,以中华优良传统随处浸润村庄氛围。任宅有历史文化名人任道逊和任岩松。任道逊7岁即能赋诗,后以神童得荐举,明宣宗面试其书法,命为国子生,官至太常寺卿,被后人誉为“神童书画家”,其现存的画作极其珍贵。任岩松“身在西欧心向东,爱乡爱国志如鸿”的事迹感动国人,一手创办了著名的任岩松中学,是温州华侨的一面旗帜。姜宅突出的历史文化名人有一代理学名臣、政治家、诗人许景衡,革命先驱郑馨、姜公滔等。我们尊重和弘扬历史文化精神,打造温州永嘉学派创始人许景衡故里———“文韵横塘、美丽姜宅”。建设“三贤馆”,展示许景衡、郑馨、姜公滔生平事迹。他们虽出自不同的年代,但均具有为国家兴旺、为民族繁荣舍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情操,故以小型博物馆的形式特设“三贤馆”,为后人纪念和瞻仰。
  二是保护现有历史遗迹,强化特色文化符号宣传。在整治过程中,我们发现村庄内现存的老门台,造型风格极具地方时代特色,于是对其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不加修饰; 又如石马槽,由整块石料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做饮马之用,后村民将其作为浣洗盛具使用,现被遗放于巷边,如今,石马槽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淡出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但它作为历史的信物,应该好好保护;古井,最早为村民主要生活水源之一,现在虽然已有现代化的供水设施,但任宅类似的古井水质依然优良,形成任宅“古井群”。对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遗迹点我们均辅以文化牌进行中英文解说,用以宣传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引导村民在村庄整治中提升自觉保护意识,于细节处体现环境综合整治的品味。
  三是联结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强化家乡精神凝聚归属感。丽岙是著名侨乡,在城中村整治中,我们立足侨文化,在茶堂建设了“侨吧”,在任宅建设“侨站”,在姜宅绘制了“侨风情廊”,和原来杨宅村的“侨史馆”连成特有的侨文化带,为侨胞的家乡情结设立文化驿站。在城中村综合整治中,我们联结城中村特有的民俗活动,如唱鼓词等,维护民俗文化。收集民间日常生活旧物,在茶堂村建设“民俗文化馆”。在商业繁荣的茶堂村树立餐饮特色街品牌形象,建设全区首条“小餐饮示范街”和“健康文化街区”,让城中村更具餐饮文化气息和健康和谐氛围。正因为“侨”的元素,经过专家设计和多方沟通,我们将座落于紫溪河水一带的任宅村立面改造为欧式田园乡村风貌,与被评为浙江省最美侨村的杨宅村相呼应衔接。

  在整治工作中开辟文化新阵地

  丽岙街道于2014年校网调整基本完成,原姜宅小学和茶堂小学校舍空置出来,我们紧抓机遇,想方设法做好村两委和老协及村民的思想工作,避免校舍被租用于企业或用作仓库等,从做文化公益为集体共享受惠的角度出发,下定决心改建姜宅小学为丽岙街道文化中心、姜宅文化礼堂; 改建茶堂小学为丽岙社区文化中心、茶堂文化礼堂。一改丽岙没有综合文化中心的历史,建成丽岙文化的新地标。姜宅村首当其冲,多方筹资,投入大量文化建设资金,为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最大的支持。并建设了2个广场式的“百姓舞台”。打造以亲水文化为特色的白门河文化公园,以白门河为线,串起上、中、下游的多个美丽景观。

  在整治工作中培育文化新支撑

  在整治中,丽岙街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支撑。平安法治长廊、廉政文化组合廊、崇德尚贤廊、孝文化长廊、国学廊等的设置,将核心价值、道德典故等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休闲景观,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努力在城中村形成科学文明、崇尚法治、开拓创新、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宣传社会正能量的“紫溪之声”广播站为公众提供有声的精神感染和道德熏陶。一系列的培育和践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中村的落地生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力量,成为“文化+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有力引导方向。

  在整治工作中繁荣文化新载体

  文化有活动载体,文化才会有活力。我们进一步繁荣城中村内的文化活动,让鑫海京剧社、华侨京剧社、高跷队、鼓词队等文化团体从自娱自乐型的业余文化活动转变到服务群众,群众文化建设热情日益高涨。利用文化点单平台,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买单,群众参与,开展文体活动”的惠民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城中村新落成的百姓舞台上,组织多次“幸福瓯海、百姓风采”的大型文艺演出。

  在整治工作中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位于姜宅村的凯易路马术俱乐部是浙江省著名的马术训练基地,是姜宅特色文体产业基地,已是姜宅村的一张金名片。2015年,温州市青少年马术队在此成立,标志着政府部门与民资的成功“联姻”,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迈出重要一步,进一步实现了文化产业的项目化和市场化运作。主要位于姜宅的浙南花木文化博览园,占地113亩,投资1.9亿,正处于加紧建设阶段,将充分带动和发挥丽岙作为浙南花城的产业优势。位于杨宅村的一家彩泥塑手工作坊,坊主徐盛继承其父手艺成为第五代传人并将产业发扬光大,彩泥塑制品销往全国各地,被列为彩泥塑生产性保护基地,其彩泥塑已成为市级的非遗项目。丽岙现有咖啡店近30家,形成了侨乡特色的咖啡文化,我们正在鼓励和引导业主成立“丽岙咖啡文化协会”,让丽岙咖啡品牌深入人心,以此推动丽岙咖啡产业的发展。
  丽岙街道“文化+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尝试还在进一步推行当中,我们希望在城中村环境变美的同时为其插上文化的翅膀,注入文化的基因,赋予其文化的灵魂,促进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