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泥人张”第四代传人 赋予作品生命力(图)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2-23 09:48小编:二锅头热度:

  在“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北京的家中,随处可见展柜中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风格的彩绘泥塑作品。而工作室内摆放着的一座尚未完成的泥塑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位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躯支撑着即将倒塌的墙壁,保护着在他胸前的两个学生。张锠告诉我们,“这是根据四川地震的报道构思的一个系列题材,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是想通过艺术作品再现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场面。这个作品还没有想好名称,暂且就叫《雄鹰涅槃》吧”。

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所创作的主题泥塑作品

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所创作的主题泥塑作品

《二玉寻梅》

《二玉寻梅》

  “泥人张”是对天津民间彩塑艺术世家的俗称,自清代道光年间由民间艺人张明山始创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当年,张明山的绝活就是“真”。为练好技术,他常去戏剧大观楼,把泥藏在袖口,边看边捏那些台上的角儿。有一次,以擅唱“花腔”著称的余三胜到天津演出,18岁的张明山观看他演出数次,最后塑成一尊余三胜泥像,被誉为“活余三胜”,从此出了名,张明山“泥人张袖口里捏泥人”的典故也就传开了。后来,他还捏过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等京剧名家的泥塑。

泥塑作品

泥塑作品

  徐悲鸿评价张明山的泥塑“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也许正因为捏的“真”,也有怕张明山“捏”的名家。据传,当时的名丑角刘赶三登台演出,看到张明山端坐首席,赶忙退回后台,他说怕张明山一五一十地捏出他的丑像。

  在张锠客厅正门两侧,挂着一对由著名学者曹宏年参观张景祜(张锠之父)作品展后题写的对联,上联是“捏神绝技传中外”,下联是“塑像奇才贯古今”。幼年的张锠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溢着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长大。张锠从小就迷上了泥土和用泥捏制的那些小泥人。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开始了艺术院校的系统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速写、素描、雕塑史和中国美术史,深入研究中外雕塑艺术和民间艺术。经历了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艺术创作实践的锻炼后,他在1979年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的研究生,得到导师郑可教授、何燕明教授诸多教诲,使他在艺术理念与创作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于1981年留校任教。

  前三代“泥人张”作品的表现均为传统的写实表现,作品栩栩如生、真实、细腻。而张锠的作品,既继承传统又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了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张锠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是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在设计“92中国友好观光年”吉祥物——“阿福”时,张锠就是采用写意的装饰设计方法。作品的上半部分塑造了一个胖娃娃的形象,娃娃戴的帽子用莲花和鱼、蝙蝠和寿桃组成了吉祥图形,表现吉祥与吉瑞的主题。在下半部分,用红、绿、黑三种颜色的彩泥制成了飞鸽的形象,以此表现和平使者即将迎来各国朋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