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剪纸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民俗价值

标签:剪纸艺术日期:2016-02-05 07:47小编:╭创意无限♪热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民俗价值

  文/图本报记者赵晶晶

  金昌,除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些宝贝不但历史渊源,且有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时至今日,一些地方仍然存留着的非遗项目,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非遗传承快乐

  草长莺飞的四月,走进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嘴村藏族老人李存兰家,老人正在一丝不苟地剪纸,普通的剪刀在她手上来回翻飞,一会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出现在你眼前。满桌子的剪纸画乍看之下,如油画般色彩丰富,做工细致,栩栩如生。这些都是李存兰老人利用闲暇时间创作的各类民俗剪纸。

  “以前总觉得剪纸就是无聊时用来打发时间的,可是后来街坊邻里都会跑来讨要花样,村里每逢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也会请我过去剪剪纸。”看到自己的手艺被大家如此重视,李存兰老人脸上满满的全是自豪。

  剪纸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蕴涵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宁远堡镇党委、镇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李存兰通过个人的刻苦努力学习,基本掌握了剪纸的技巧,已能剪出“福、禄、寿、喜”“十二生肖”“西游记”等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剪纸作品,现累计创作各类民俗剪纸作品3000余幅。自1998年至今,她获得了全市“喜迎十八大·巧手秀美景”女性手工艺作品三等奖,市民俗展剪纸金奖等诸多奖项。

  而在金川区双湾镇的三角城村,我们见识了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织褐子。

  “铿铿,铿铿……”一种沉闷而有规则的撞击声在耳边响起,循声望去,在一处普通农宅院前,73岁的聂存花老人正坐在一条五彩布带前操作着简易的纺织设备,她手指灵巧地将纬线从经线中穿过,再用一把厚实的纺刀用力地“剁”紧纬线,再一拉横木,那些横着的、竖着的彩色毛线就被紧密地“织”在了一起,然后再重复上面的动作。原来,老人正在织褐子。

  “从刚结婚就开始织褐子啦,年轻时候这可是当时的时髦东西,家家户户都有,从一家老小的穿戴、炕上的铺盖到粮袋、褡裢、驼鞍等生产工具,几乎都是用毛线织的褐子制作的。”老人忙活着告诉记者,“现在不行啦,年轻人都不用了,我也是偶尔才会织一织。”

  褐子原本是一些少数民族用来缝制衣物、帐篷等生活生产用具的手工粗布,具有良好的防水、避风、隔潮、耐晒、保温的作用。有人评价它“上不沾雨、下不沾土”。而其他如制作褡裢等生产工具的褐子使用的毛线比较粗,多为粗羊毛、骆驼毛、牦牛毛。

  7项非遗列入省级名录

  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市上认真贯彻实施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强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了《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五”保护发展规划》,一大批濒危的优秀民俗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永昌“卍”字灯俗、永昌曲子、永昌宝卷、节子舞、贤孝、木偶、皮影7项市级非遗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永昌“卍”字灯俗入选了国家级名录体系;永昌县和金川区分别有48项和9项县级非遗名录。我市已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一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地保护,极大地丰富了我市文化资源,成为我市珍贵的文化财富。

  2008年至2009年,利用两年时间,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开展了非遗普查,共收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地方俗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故事、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医药等16个类别的线索700余条,登记传统生产工具等实物1000余件,征收实物100余件,录制语音磁带120盒、光盘50张,整理照片数百张,基本上理清了金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家底,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展保护名录建设,市政府先后公布了3批37项市级非遗名录,38名民间艺人和单位成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