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生活创艺 - 花鸟鱼虫

“全课程”在这里没有水土不服(1)

标签:花鸟鱼虫日期:2016-03-19 02:18小编:好男人热度:

本报记者李明辰文/图

人物介绍>>>

李振村,现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曾任《山东教育》杂志、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等杂志执行主编,2012年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并担任总编辑,著有《教师体态语言艺术》、《雕塑心灵》、《新教育诗》、《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等著作。

李振村为人亲和,在学校不许老师叫他“校长”,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村长”。

名词解释>>>

全课程模式是什么?

全新的“全课程”育人模式没有传统的科任教师,实行教师“包班”,承担全部课程教学;没有传统课本或单科分裂的教学方式,一本书容纳一年级全部课程,或在各科中设置同主题教学。

亦庄小学全课程历时两年开发,是为了通过课程的变革,改变学校生态,创造教师向往、家长满意、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

12月23日,李振村接受本报专访,就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如何改革以及克拉玛依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克拉玛依小学教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坚定地表示对克拉玛依的教育发展很有信心。

我们教的是人不是学生

记者:我市有家长和老师提出疑问,“全课程”包班制下教师压力增大,不再有学科划分后,教师成为“全能型选手”。家长担心“万金油”不专业,而教师则感到“抓狂”。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样的改变呢?

李振村:亦庄小学诞生初期实行包班制时,老师们普遍有畏难情绪。第一怕“包”不了,第二是担心不如专业老师教得好。为什么我们要选这样“教不好”的方式来运营?因为“我们教的是人,不是学生”。

小学必须放开,必须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小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陪学生成长。

中国小学生一进校得到的就是一个割裂的世界,每个老师只管自己的学科,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包班制就不同,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就是要看护、陪伴、关注孩子全面成长。中国的孩子创造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这源于孩子拘谨、束缚、被控制、被压抑的童年体验。如果现在的教育方式不改变,那么我们的孩子永远都不会有创造力。

记者:我们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改变?

李振村:克拉玛依有二十多位老师几乎全程参与了亦庄小学“全课程”的诞生。

我们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第一,构建充满安全和自由的新校园生活;第二,构建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第三,构建让学生期待的项目学习新节奏;第四,构建与常态社会等压的新秩序体系。

学习像吃饭有多种吃法

记者:如何打造出适合学生,学生喜爱的课堂?

李振村: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孩子能学到知识,得到营养,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

第二,先有趣才有意义。儿童不会考虑这件事有没有意义,他只在乎好不好玩。我们必须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把意义隐藏在兴趣里,继而推进教学。

第三,改革是从下而上的。所以改革要激发老师的能力,给教师创造平台,将“要我改变”变成“我要改变”。

记者:在改革中,有老师认为传统学校没法像新模式学校一样,摆脱不了学校活动形式化、模式化。对此你怎么看?

李振村:要想突破形式化就得将活动融入课程中。就拿亦小四年级语文老师刘伟来说。他在学期前三个月里不教课本,就带学生读书,三个月精读了四本书,并将读书与活动相结合,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刘伟带孩子到动物园寻找昆虫,制作标本。他将教学变成了一个项目,并延伸到生活中。他并没有做彻底的体制改革,用的依旧是老教材,但却在方式上做了突破。孩子们精读了四本书共计约一百万字之后,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过于简单、直白的东西了。

传统模式下,教师更要勤于动脑,给教材做“减法”。即使大体制没变,教师也可以或删或减,将活动与课程结合,做局部调整,做小研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