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生活创艺 - 花鸟鱼虫

访唐山泥瓦盆手工制作者杨志平

标签:花鸟鱼虫日期:2016-01-27 23:41小编:╭创意无限♪热度:

□王昊/文 吴志群/摄

惊蛰过后,春天的气息一天天浓厚起来,来到乐亭县古河乡后吴家兰坨村时,已是正午时分,家家户户的烟筒正冒着白烟。走进这个村唯一制作泥瓦盆的民间老手艺人杨志平家里,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泥盆、泥罐、泥饭筛子摆满了院落,院内一角自制的土窑里面也码满了烧制好的盆盆罐罐。老杨刚忙完上午晾晒的一批泥盆,手上、脸上还沾着泥土,热情地迎上来,领我们进屋,聊起了他40多年来在泥堆里摸爬滚打的故事。

“吴家兰坨的瓦盆——一套一套的”,这是在滦县、昌黎、乐亭地区曾经广为流传的一句歇后语。上世纪50年代,乌克兰曾是富裕国家,而吴家兰坨村素有“小乌克兰”之称,就是因为当地制作的泥瓦盆十分畅销。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村里人推着板车去十里八村叫卖,一个脸盆大小的瓦盆就能换到满满一盆的苞米。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县里还专门成立了瓦盆社,仅后吴家兰坨村就有家庭式作坊40多家。说起泥瓦盆的好处来还真不少,夏天用泥瓦盆盛放粥,一天内粥都不馊;泥瓦罐内保存鸡蛋,既能防鼠,还能保持鸡蛋新鲜;饭筛子馏馒头、蒸红薯没有那么多水汽。以前,从粥碗到澡盆,家家户户都在用,现在只有老辈人仍用着饭筛子,这些少了雕琢而又易碎的物品早已被铝盆、瓷碗代替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制作泥瓦盆、饭筛子的作坊已是凤毛麟角了,最后只剩下老杨一家孤军奋战。

杨志平今年58岁,制作泥瓦盆是他家的祖传技艺,传到他这辈已是第六代了。“打从十四五岁起,我就开始和爷爷学习制作泥瓦盆的手艺了。”老杨最初与爷爷学习制作泥瓦盆,只是想继承祖业,可现在,用泥制品的人少了,做这个活又苦又累,没想到祖传的手艺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这些黑土是从附近河道里挖出来的,土晒干后用筛子慢慢筛,将筛出的土块碾碎,杂质也要一点点挑出去,剩下的细土才能用得上。”老杨带着记者来到后院,见到了他所选用的原料。后院的围墙很特别,完全是用各式各样的烧坏的泥用具堆砌起来的,别有一番风味。靠近围墙的一侧,有一间简陋的小屋,屋内潮湿阴冷,这就是老杨的工作室。 “屋外的泥变成能做瓦盆的泥剂子,需要用脚反复踩上16遍才行。”小屋内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台木质转轮,正对转轮的方向是用木板搭成的简易长条凳子,一个小水盆置于简单的灶台上,盆底淤积着厚厚的黄泥,老杨很有兴致地为记者演示了一下做花盆坯子的过程。揪一块泥剂子摔在左手边的木案上来回和几下,开动电机将泥巴狠狠摔在转轮上,双手不断地沾水打磨泥巴,老杨用手拿着泥板轻轻滑动,几秒钟后,一个花盆的形状就在他的手中显现,用细线在花盆底部一划,利用竹条将花盆托到木案上整形,最后拿到屋外晾晒等待入窑烧制。如果要制作礼品花盆,就要将花盆外表打磨,涂抹石灰粉,烧制后会出现黑陶般油亮的效果。

现在,杨志平做的泥瓦盆也只是接到订单,他才会照对方要求去生产,而且泥瓦盆价格非常低,一般单件产品都在三四元钱左右。由于销路不畅,有些产品已不能打入市场了,但这些传统物件,也只有老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能加工制作了。

“何新庄的百善学校翻修时,学校领导打算复原屋顶的瓦片,多方打听后找到我,让我按照古瓦片的形状制作一批泥瓦。”杨志平所说的百善学校,曾由乐亭籍著名爱国实业家武百祥在1928年投资建立,现今很多老的传统建筑的修复,依然得用老手艺人加工的材料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杨志平虽然习惯于做泥瓦盆、泥瓦罐,但做瓦片与做其他器物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两个瓦片合在一起是个筒形,就照着筒形做,只需一切两半即可完成。让他有些犯难是置于屋檐位置的瓦当需要作图案,他从没学过美术,于是就花200元钱找了一个刻章的师傅,在木块上照着雕刻古瓦片上的图案,再依次印到未进窑烧制的瓦当坯子上,进行烧制。屋脊不能用瓦片了,必须将瓦片做成拱形,他通过反复实验才做出了拱形的瓦片。“这些瓦片,整用了一个春天才做完。”虽然辛苦,但能做出新东西老杨也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

从前,做这个行业的家庭作坊中最少需要6个人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所有工艺步骤,而现在,杨志平和老伴儿两个人吃力地完成一道道复杂的工序,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却正在慢慢地远离人们的生活。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赵岩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