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民间布艺

浏阳夫妻放弃工作传承“老粗布” 抵押婚房建作坊

标签:民间布艺日期:2016-03-14 15:29小编:WCCEO热度:

    

浏阳夫妻放弃工作传承“老粗布” 抵押婚房建作坊

2月13日,长沙市砂子塘,浏阳夏布第六代传人邓力花使用织布机编织老粗布。记者 田超 摄

    华声在线讯(记者 李琪 实习生 邹莹) 麻布,也称夏布,手工织麻布,对很多市民来说,可能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但在浏阳市,人们总会提起一句俗话:西乡出小旦,北乡出布担。布担,指的就是浏阳夏布,又被称为老粗布,不含任何化纤成分,可抗静电、防螨止痒,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让睡眠更舒适。

    因受到现代机织业的冲击,浏阳老粗布的市场地位不断衰退,成为了一门老行当。

    夫妻重振湖南特色手工布艺

    据记载,以“尚友堂”为代表的浏阳老粗布在明、清时期都是朝廷贡品,在湖南尤其长沙,更是受到居民的喜欢。

    2月25日,记者在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见到了“尚友堂”夏布第六代传承人傅延旭。他以前从事的是食品行业,为了传承粗布老传统,正转型纺织业。他的妻子邓力花正在老织布机上忙碌着。右手投梭,穿过经线,交给左手,右手拉动钢扣,拍打一次纬线,双手轮流操作,这时脚踩踏板一次,就是这样循环反复地投梭拉扣,一块夏布慢慢成型。

    邓力花说,自己的手工纺织夏布技艺,是嫁入浏阳龙伏后才学的。她原本是个杂技演员,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与傅延旭结婚后,承接起夏布继承人的重担。如今,夫妻俩抵押婚房建起现在这个手工布坊,每天纺纱织布,希望恢复夏布的往日光彩。

    “老行当”虽好可传承困局多

    “传统夏布的生产工艺分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十分繁杂,需要耐心。”邓力花手指不断活动,半米多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得密密麻麻,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布匹的直径仅约一寸,看起来非常精致。

    “老粗布好吗?就说夏天吧,这粗布席子不但凉快,还比竹席舒服。”市民周昔华是老粗布的“爱好者”,睡衣都喜欢穿粗布,但一件睡衣几百元,她觉得确实挺贵。

    “夏布成本高,产量低,价格也高,这也是个局限。” 傅延旭坦言,自己振兴手工布艺的路程并不顺利,如今民间会做这手工布的人很少,自己寻遍了浏阳,才找到几十名曾学过织布的女子。傅延旭只好安排这些女子边织布边传授技艺,让更多人来学活,以免断了传承。

    “还有一点, 浏阳夏布原料是苎麻,大部分夏布原料只能从外引进。”傅延旭说,浏阳种苎麻的农民很少了,因其产出比较低,加上苎麻加工成麻纱的工资比较低,当地人已不愿从事,让他的传承之路也难了不少。

    希望将中国手工织布推向世界

    “不管怎样,这门手工艺丢了太可惜,至少不能在我这里丢了。”在傅延旭看来,夏布发展不能局限于布匹,应有更现代化的眼光。

    “祖辈都是干这行的,手艺不但不能丢而且我们还要重振辉煌。”他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很多高档服饰、皮包,都是纯手工完成的。

    “很多纯手工制品,它们在现代工艺的排挤下,反而更具价值,更有市场。我觉得浏阳夏布一定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傅延旭表示,日本夏布和韩国苎麻织布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希望中国几千年的手工织布文化也再次鼎盛起来,展示在全世界人的眼前。

    曾经在世界各地表演的邓力花精通英语,也结识了一些外国友人,他们每年带着产品奔波在各种展会,全力推广祖辈留下来的老行当。(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