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民间布艺

浅谈晚清民间婚礼服色彩现象

标签:民间布艺日期:2016-01-29 00:27小编:老甜甜热度:

  色彩,在婚礼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和婚礼服造型、材料质感共同构成了婚礼服三大要素。婚礼服的色彩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与民族、传统、时空、纵横等要素紧密相关。本文从晚清汉、满两族男女婚礼服色彩的使用现象、文化融合、异质同构等层面探讨这一时期婚礼服色彩文化现象,揭示我国婚礼服色彩所蕴含的民族特征的核心意义,把婚礼服特有的中华民族色彩情节与色彩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浅谈晚清民间婚礼服色彩现象

  婚礼服的色彩,是构成婚礼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受民族意思、传统习俗、时尚文化等因素影响。上个世纪初的晚清男女婚礼服在色彩配置上出现了多元与共存的具体特征,特别反应在满、汉两族婚礼服色彩文化方面,出现了色彩寓意、感知同源特点。本文探讨了晚清汉族、满族两民族之间的民间婚礼服色彩“美源构成”的文化现象。

  一、晚清时期婚礼服色彩形制

  我国自周代出现了专用婚礼服用色制度,经历秦、汉、唐、宋、明等时期发展,到了清代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婚礼服色彩形制已经非常完善。这一时期民族多元统一特征非常明显,满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构成了既有分别、又统一的婚礼服色彩用法,形成了多元而统一的配色模式,所形成的婚礼服色彩形制成为中华民族服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

  1、传统的婚礼服色彩体系

  早在周代婚制中,婚礼服色彩形制为“玄纁色制”,即男女婚礼服色彩主要是黑、红色系,新郎穿镶嵌黑边的暗红色“爵弁服”,新娘头戴发饰,身着“玄色”“纁色”的上衣下裳或深衣,内穿白娟单衣。汉代多采用周代婚礼色彩制度,主要是黑色、红色、黄色。象征天玄地黄的神秘色彩。

  以追求“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风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受玄学盛行影响,有使用白色为婚礼服色说法。《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白毂即为白色绉纱,白色衫不仅用做日常服,也可当做婚礼服色。

  唐代的“归嫁礼服”色彩为先庄重、后喜庆。红、绿同用,所谓“红男绿女”也是指这一时期。男服绯红,女服青绿,女子内穿降红色高腰长裙,也有层数繁多的、外穿青色大袖纱罗衫,头佩金银步摇。唐以后婚礼服有所简化,绛红色的婚礼服起源于唐代人们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此时婚礼服色为一般意义上的绛红色。宋代民间婚服是以青色、赤色为主。民间女子流行真红对襟大袖衫、身披青帔,头戴花冠,这一婚礼服用色特点一直沿用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汉族女子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身披背心式彩霞帔,头上簪红花,红色绣花鞋等,拜堂时头戴大红色盖头;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黑中透红的绀色马褂,佩戴暖帽并插赤金色花饰,称金花,拜堂时身披红帛,称为披红。总之,传统婚礼服色彩形制到了清代晚期达到了完善地步。

  2、晚清婚礼服色彩形制

  “越女红群湿,燕姬翠黛愁”、“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的婚礼服色彩发展到晚清时婚礼服色彩的格调清新、艳丽、浓妆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喜庆的大红色的审美价值得到普遍认可,大红的应用是中华民族传统寓意观念的积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红色系作为婚礼服色彩的主色调成为主流,有大红、银红、桃红、海棠红、石榴红、水红、猩红、荔红、杨妃等,其中大红运用最多,从清初开始认为越红越喜庆、越红越吉祥,谓之“真红色”。真红色即大红、鲜红色在婚礼服饰中为主色,也象征着幸福、吉祥、喜庆,意味着生命、兴旺、爱情、热烈、幸运。红色是清代喜庆仪式的主要颜色,也成为今天婚礼服色彩的主要色调,反映出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心理需求。

  婚礼服色彩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款式、图案、面料紧密相关。以婚礼服图案纹样为例,采用吉祥色彩与图案代表了人们对于吉祥的美好期盼。如传统婚礼服图案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龙凤呈祥、戏水鸳鸯等,象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双成对,或五子登科,象征早生贵子。喜鹊和梅花代表“喜上眉稍”,蝙蝠、桃子、双线代表“福寿双全”等。中国人内隐谦虚的人生观通过含蓄的寓意得以展现,婚礼服色彩使用充满着深刻的民族情结和精神寄托。红色主调的婚礼服色彩核心在于其中华民族内敛的性格与寓意形式的表现。

  二、汉、满族婚礼服色彩融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