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民间艺术 - 泥塑泥人

济宁兖州泥人徐 一位农民与泥巴打交道的故事

标签:泥塑泥人日期:2016-01-29 15:13小编:疯狂的鱼热度:

l_wh1605c_9

l_wh1605c_3

l_wh1605c_7

  泥人,又称为“玩泥”,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主要原料,通过用双手捏制成人物、动物等形态各异的作品。但在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好的泥人作品更是难得一见。而在兖州区颜店镇住着一位传统的手工泥人艺人徐波,为了详细了解这门手艺,记者来到徐波的家中,倾听“泥人徐”的故事,领略泥人艺术的风采。

  把泥人当成一种精神寄托

  还没进入徐波家的大门,记者就被竖立在大门口外的《仙女散花》《笑面佛》《李时珍》三尊塑像所吸引。一进入徐波的家里,马上就能感受到泥土的气息。大小的泥人摆放在展架上,男耕女织、佛像、名人头像……泥土,在徐波手中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泥塑人物。作品中的“寿星”最吸引眼球,记者看到,泥人《寿星》形态逼真,左手持拐杖,右手捧寿桃,额部隆起,面部白里透着红润,宁静慈祥地望向远方,怡然自得。

  今年57岁的徐波告诉记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泗水柘沟一位年近八十岁老艺人那里,接触到泥人,一看就喜欢上了,就跟着学了一段时间,学会之后就发现离不开了。”徐波说,利用农闲的时间,不断提高泥人技艺,在平时注重观察人物的细节,力求把每个方面都表现到位。随着作品越来越成熟,不断获得各种奖项,再也离不开泥巴了,他把全部的挚爱投入到泥人艺术中。“滋阳山泥土是做泥人的最佳材料,我喜欢它们,我已经把泥人当成了一种精神寄托,是它们陪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徐波说道。

  每件作品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记者随徐波来到家里的二层小楼上,徐波打开关着的大门,记者看到,房间里面放满了数不清的泥人,墙上还挂着“徐氏泥人”的条幅。记者注意到,房间里面是三面墙的架子,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放满了泥人,在门廊处和其他的一些角落,都摆放着一堆堆做好的泥人,个个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有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二十四孝、福禄寿喜,有高力士为李白脱靴造型、关羽刮骨疗毒的泥塑,但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其中有一件作品《劳动中的女农民》,让记者感到挺有韵味。作品中的农家女子,呼之欲出,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虽然没有刻意塑造现代女性的时尚,却不乏质朴和恬静。农家女子的双手放在腰部,左手挎着一只篮子,生动还原了日常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条大辫子自然的从右肩垂下,碎发自然地垂在耳边,栩栩如生。这些作品,从侧面表现出徐波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特点。

  记者还注意到,有件作品名叫《新二十四孝》,作品表现的是笑容满面的儿媳在为婆婆梳头,小孙女拿着发卡仰头注视,儿媳动作轻柔,老人慈祥安逸,三个人物组合在一起,刻画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儿媳温婉贤淑,孙女耳濡目染,一家三代传承着淳朴家风,这也表现出徐波创作构思的睿智与精妙。

  名为《倾听》的爷孙泥人造像,爷爷正捋髯倾听,孙儿附耳相知,爷爷乐得合不拢嘴,孙儿仿佛发现了新奇之事,按捺不住,可是爷爷耳背,只得用手做成喇叭状贴在爷爷耳边,一说一听,一幅怡然的画面,把我们带进了祥和的祖孙亲情之中。正如徐波说的那样,“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一件作品完工时,一定要让自己感动,只有这样才会是好作品。”

  下一个作品才最满意

  最令记者感到新奇的一件作品,是一个小和尚居然抱着一个小姑娘。徐波对记者解释道,原本想展示这样一种场景,小姑娘要过河,可是水太深,不敢下河,犹豫不决之时,一个小和尚正巧路过。可是施主是女儿身,有着清规戒律,还有师傅教导,小和尚犯了难,这可怎么办?踌躇中突发灵感,我只抱人不去看,只当她是一木人。于是就有了“泥人徐”的独家展现,小和尚歪头看着另一边,双手托着小姑娘;害羞的小姑娘,把头朝向河对岸。这样的构思,不知在徐波脑中交织与叠加多少遍了,终于展现出矛盾而又合理的故事场景,奇思妙想出人意料。

  徐波的泥塑作品都是人物,个个神形兼备。徐波告诉记者,泥塑源于民间,而人物相比其他的造型来说,创作起来要难很多,人物的泥塑可以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记者问徐波,哪件作品让他最满意时,徐波想了想对记者说:“最满意的可能是下一个作品吧。”他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美无止境,追求亦无止境。

  举步维艰的薪火相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