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生活创艺 - 花鸟鱼虫

老东岳社区的姚老师将西溪小花篮带进校园

标签:花鸟鱼虫日期:2016-03-03 12:23小编:老甜甜热度: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老东岳社区的姚老师将西溪花篮带进校园  
2015-05-22 07:35:58 杭州网  

老东岳社区的姚老师将西溪小花篮带进校园

老东岳社区的姚老师将西溪小花篮带进校园

老东岳社区的姚老师将西溪小花篮带进校园

传承人姚水琴正在教学生编织小花篮。

在留下街道的老东岳社区,有一门流传了150多年的老手艺“西溪小花篮”。别看这小花篮只有巴掌大小,却曾是老东岳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还入选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尽管如此,会这门手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为此,传承人姚水琴将西溪小花篮带进了校园,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曾是老东岳人重要收入来源

发源于老东岳社区的西溪小花篮,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老东岳、杨家牌楼及蒋村一带非常流行。小花篮的种类很多,有“元宝篮”“圆篮”“发篮”“猪笼篮”等12种样式,主要是用来当作工艺品,给孩子们当玩具,或者放一点细碎的小东西。

66岁的姚老师,世代居住在老东岳,对于西溪小花篮,她有着很深的感情。

她说,西溪小花篮曾是村里人重要的收入来源。“来西湖的游客特别多,尤其是在西湖香市或者东岳庙会时,家家户户都会挑着编好的小花篮,去西湖边售卖,来杭的游客总会买上几个,那时小花篮的销路特别好。我小时候,一个小花篮卖5分钱,我读小学和初中的学费、路费,几乎都是靠我母亲在农闲时编小花篮赚来的,时间久了,具体学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初中时一个月公交车的月票就要2块5。”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西溪小花篮盛极一时,各家各户生产的小花篮由村里统一收购,销往上海、扬州等地,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

可是西溪小花篮制作工序却很复杂,有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插篾等十余道工序,又只能纯手工制作,做一个至少要半小时。而现在的售价才3-5元一个,耗时又利薄,再加上村民赚钱的路子多了,做小花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如今村里只有一些50岁以上的人才会这门手艺。

传承非遗将小花篮带进校园

姚老师编小花篮的手艺是她十八九岁时,母亲教给她的,至今已近50年。

说起为什么会在学校里教编西溪小花篮,姚老师说,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那时在留下小学教书,2003年学校正好说要开设校本课程,让我们教一些乡土的东西。我想自己会编小花篮,要是能把这门手艺传给孩子们,那该有多好。”

在留下小学的支持下,小花篮的编织课程火热地开展起来,并在2008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退休后,姚老师也没闲着,依然为传承西溪小花篮而努力。2013年,姚老师受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开设了小花篮编织的选修课。

走进万向学院的教室,十几位学生围坐在三张桌子边认真地编着手中的花篮,而姚老师在教室中穿行,解答着学生们的各种疑问。

姚老师介绍,编小花篮最难的就是“撕篾”。所谓的“撕篾”,就是把只有半厘米厚的竹条撕成8-10片薄竹片,这些薄竹片就是用来编小花篮的材料。由于“撕篾”要练习数年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姚老师在课上并不教授如何“撕篾”。每堂课所需要的三四百片薄竹片,都由姚老师自己制作,这几乎要花掉她两三天时间,“不过这些孩子学得很快,一个学期教下来,大家都能编出好几个小竹篮,有些手巧的还能学会最难的五角星篮呢。”

从小学生教到大学生,姚老师说:“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教,将西溪小花篮传承下去。”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鹏 文/摄 通讯员 翁文    编辑:郑海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