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生活创艺 - 饰品/首饰

布依族纺织文化

标签:饰品/首饰日期:2016-02-09 18:59小编:WCCEO热度:

  布依族先民以善纺著称。《汉书?地理志》载:“越地多产布。”在布依族的《摩经》中有纺织手工技艺的反映,讲述了布依族先民从编织到纺织的转变,从麻线到棉线的转变。《殡亡?下场经》对亡灵说:“整个地方怎样编布片,你儿子也怎样编布片。”用“编”而不用“织”,反映布依族先民的原始纺织工艺情况。又如《亨旁温经》叙说死者去世后:“女儿陪伴你,几夜捻麻线,鸡叫前穿布筘,用五百六百根纱的筘,不一会就制成了衣服。”经文里极言女儿赶制孝衣速度之快。布依族纺织工具有纺车、倒线车、牵线架、织布机等,织成布后还需经印染、漂洗、晾晒等工序。这些工具、材料(棉花和蓝靛草)、工序在《布依族摩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的反映。

  布依族古歌《造棉造布歌》唱述有布依族先民发现棉花,并利用作纺织原料的场景。

  在古黔中地区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古代百越民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些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从贵州中部出土的纺织及缝纫用的石纺轮和陶纺轮、骨针、骨锥等石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在从事纺织生产活动。古书有记载,“布依族先民‘能为细布,色至鲜净’”。汉文献中有记录望谟布依族的土布制作状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诗人写望谟布依族纺织的诗,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云说“四时风月三时聚,白到棉花走下江”,“野店风情似粤乡,棉花开遍白茫茫;机身动处书声动,文武科名始姓王”,“折得白棉归去晚,鼎锅饭熟夜灯红”,说的是望谟布依族有种植棉花和读书的习俗;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种植棉花的种植制度更是地道,他写道“见说种棉生土好,还馀一半未开山”;诗人谭世禄把望谟布依族土布命名为“格子花”,他在其竹枝词里写道“王母(即今日望谟县)河头势转斜,蟠桃旧地有人家。联机布染分颜色,此处还多格子花。”“生地年年破草皮,山夷种就木棉枝。黄梅雨过花间后,紫布囊归月上时。”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妇女勤于纺花织布,他写道:“晚饭黄昏苦菜鲜,阁家团圆小炉前。怜她月上三更后,有火无灯尚纺棉”。《贵州通志》也云:“女勤纺织…..故织紝颇多”;黄晋明写到“织来花布才盈丈,要与官差算脚钱”,说明布依族村民在土布交易产生了赋税。由此可知,纺织是布依族妇女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现今,望谟县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乡土棉花及几百亩蓝靛园。

  祥乐村位于望谟县复兴镇,这里有一百多辆织机,家家户户都纺花织布,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听到此起彼伏的纺织声。这里土布的年产量是一万“绢”(或“霍”),总的长度大约有100公里长,宽度是六十五厘米。布依族土布的纹样反映其环境,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桐花纹、甘蔗纹等。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布依族男人装束,唐代“左衽,露发,徒跣”。明代“短衣裹头”。清初“以帕束首……衣尚青”。清初,朝廷强制剃发,把头发周围剃光,只留头顶碗口大的头发,编成长辫,拖在背后或盘在头上。喜穿青、蓝色土布衣服。青少年以穿蚊子布、花椒布为时尚。短衣对襟,开胸布纽七个或九个。上下荷包两对,有的只安下面一对,上面一个小荷包。均没有盖。下身为长裤,没有裤包。分裤头和裤身两段,裤身青色或蓝色,裤头白色或灰色。六旬以上老年人,多穿右衽大襟长衫或秀领短衫,长衫系围带。冬天脚穿青、蓝色白底布鞋,夏天穿苎麻、蓑草、米心草(谷穗杆)等自制的草鞋。有的穿木屐,头包方格子布或青布帕子。20世纪40年代,入学读书的青少年,已改穿中山服、学生服、衬衣,脚穿布凉鞋、胶鞋,头发护学生头、中山头。

  布依族妇女服饰,明代,青布裹头,“蒙髻若帽之状?”。清乾隆《南笼府志?地理志》载:“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望谟县布依族妇女,头戴方格子花帕,有的花帕两头剪整齐,有的留下吊须。姑娘们的花帕非常讲究,折叠整齐成条形包在头上,亦有不折叠就直接包在头上的。有的将花帕末端拾在头上。姑娘发式,独辫,近尾部扎红头绳,拖在背后或盘在头上。有顺时针、反时针两种盘法。成年妇女结发髻,罩上发套,并扎银簪或竹簪。衣服大都是大襟宽袖,低领右衽,围肩镶阑干(花边),有五至七颗钮扣。袖口接五寸长青布,接头处镶阑干。脚穿尖头上翘绣花鞋,戴银手镯或玉手镯,少女穿耳戴环。童帽,有仿猫、兔头面缝制的,有仿古代武士头盔和文官乌纱帽的。帽前钉一排银质或玉石的罗汉、八仙或“长命富贵”字样。帽后吊有彩色穗须和几个银质或铜质的小铃铛。40年代,妇女穿士林布父母装为阔绰,成为礼服或赶集服。现在大都改进不穿阑干大襟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