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创艺资讯 - 创意创业

这个时代,不缺知识缺创意(1)

标签:创意创业日期:2015-12-24 02:18小编:丑的拖网速热度:

“这个时代不缺知识,缺创意。”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基于60年教龄,身处当下的创新热潮,“一针见血”的观点。

近年来,这位机械学和摩擦学专家,跳出自己的专业,关注知识本身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并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历,主持编辑完成了《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一书。

这部不“专业”的书,书写着谢友柏院士更宽阔的关于教育与创新、人才的思考。他认为,“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在这最后一公里,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本报记者龚丹韵

今天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竞争

解放周末:您的教龄有60年之久,几乎见证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有人说,过去我们的科研人才非常懂得自主创新,而现在教育体制培养的多是考试机器,年轻人在创新和研发能力上反而不及老一代。您赞同这样的说法吗?

谢友柏:不能讲不及老一代。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今天我们对青年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一项科研成果的发明、应用、期待时间比过去短了很多,往往巴不得第一年就能出成果,第二年就能投入市场普及运用,如果等三年没希望,很可能就会抛弃它,转去攻别的项目了。要追上这样的研发速度,必然会对当代年轻人有更高的要求。

不过另外一面,实事求是地说,我确实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互联网的存在,已经让知识的传播结构有所改变。大学的课堂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如果我们能打破一些旧的教学方法,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我相信会更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解放周末:您认为互联网怎么改变了知识的传播结构?

谢友柏:互联网让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比如,通过互联网,一个不太懂化学的人也可以自己在家里做化妆品。一个从来不懂建筑的人,也可以几天内就把自己修炼成“半个专家”。如果知识太复杂,自己实在学不来,还可以向专门的机构购买知识服务。

过去,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所有的知识。但今天,这些都不是问题,一旦遇到不懂的知识,他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我们获得知识,变得越来越简单、容易,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不缺知识的时代。那么,我们缺什么?缺的是创意。唯有创意,是买不来,教不会,甚至你自己花时间下功夫,都未必能灵光一现的。

解放周末:许多人觉得一个人能不能创新、适不适合搞科研,可能更倚重的是天赋。在您看来,创新这种事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

谢友柏:我认为创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期的设计,一是后期的实施。关键是前期的设计。实施如果遇到困难,大部分原因还是出在设计上,是前期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现实中会遇到哪些瓶颈。有些人确实对实施不在行,那么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解决。但不管怎样,没有前期的“idea”(创意),那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怎样让人富有创意和设计能力。

以前,一些科学家可以为了个人爱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搞研究,有些人直到去世都没公布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他们是为了兴趣而创新。今天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竞争。尤其是大众关注的创新,是那些能影响社会、改变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创新。这种为创新而做的设计,必然是竞争性的。

解放周末:竞争性的创新有什么特点?

谢友柏:我把它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找难点。比如说,别人设计的高铁能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我设计的要达到每小时400公里,为什么他的设计达不到每小时400公里呢?找到这个问题,是创新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问题有了,就要想办法解决。办法从哪里来?没有现成的。必须把你所有的知识都打碎,连知识体系都打得粉碎,然后在头脑里重新组合起来,设想出一个过去从来没想到的方案。但这还只是一种可能。

第三阶段,需要去评价。任何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你做了,不一定成功。之前都是你主观的设想,最后还要经过客观的评价。最终,创意、设想、评价,组成一个完整的竞争性设计。

现实的机制没有为有价值的失败,留出足够的空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