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创意网 - 创艺资讯 - 创意语录

跳跃到精神世界的“飞地”

标签:创意语录日期:2016-02-10 06:35小编:老甜甜热度:

跳跃到精神世界的“飞地”

  《似是都柏林》(西班牙)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黄夏

  单从《巴黎永无止境》、《巴托比症候群》等小说来看,其作者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一定是个嗜书成痴,以致精神要么过度亢奋、要么极端颓靡的作家,因为这两本书中就尽是这类奇怪的家伙。但今年8月马塔斯访华时,国内读者见到的却是一位幽默睿智,有时甚至喜欢恶搞一把的作家。想想倒也不奇怪。一个顺手就能编造白兰度访谈,且编得严丝合缝、竟至于这么多年从没被揭穿过的作家,怎么可能会被他笔下的人物牵着鼻子走,随随便便跑起野马来呢?

  长篇小说《似是都柏林》,就再次证明马塔斯既能浸淫于人物,又能超脱于人物的创作才能。小说时不时显得浪漫、温情、沉郁,但就在马塔斯刚刚开始向你表达这类情愫的同时,他的反讽和戏谑精神就已经在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了。于是,小说的主人公里瓦——奔六的老男人、失败的文学编辑、困窘的无业游民、亲人眼里的流浪汉、信息时代的自闭症患者——在你看来就既觉得他可怜,又有些可笑和欠揍了。

  里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多,有些上瘾了。在他眼中,这个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实在太无聊了,反观他那个想象中的世界,则挤挤挨挨地充满了那么多文学意象、角色和氛围。为了让现实世界变得好过一些,他把另一个世界中的意象、角色和氛围叠加在前者之上,并以此重构自己的身份:“他可以成为博尔赫斯笔下的主人公穆恩,也可以成为文学引文的大杂烩;他甚至可以成为一片精神世界中的飞地,各式各样的人格都可以在这里栖息共存。”

  把人物变成精神上的一片“飞地”,决定了马塔斯在《似是都柏林》中的写作策略。他在里瓦与现实世界之间拉上一扇大大的屏风,将他与家人的互动置于叙事的边缘,令时空转换呈现如梦似幻般的急骤跳脱。同时,马塔斯让里瓦所宅居的方寸之地变成想象的“飞地”,让一切现实的虚拟的过去的当下的,在物质世界的荒原上长成蔚然一片的奇幻之林。最后,马塔斯又留下了透视“飞地”的一扇窗户,也就是里瓦的妻子塞莉娅,一个信奉超然无我、世界虚空的佛教徒,来凸显世俗人眼中的他,是多么“不正常”。

  但对我们来说,这样的“不正常”又是多么美妙啊。因为,所有日常、世俗、平庸的生活,全都经文学化、艺术化,而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小说中,马塔斯不仅师法詹姆斯·乔伊斯,将一件件“极其平凡世俗的小事,置身于荷马史诗般宏大的英雄式背景之下”,而且,他还向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这样的先锋艺术家,和让·吕克·戈达尔这样的电影大师,致以无限的敬意。对他来说,“将文学与城市、电影与宾馆、建筑与深渊、精神地域与文学语录结合在一起”,即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栽植比喻和联想,刻下高度神秘的字符和密码。

  于是,我们看到,整本《似是都柏林》中出现了大量互文和指涉,以及其他或真实或虚构的桥段。里瓦跟出租车司机谈下雨,让人想起莎剧《麦克白》中的经典对白:“这雨还得下。”“让它下吧!”里瓦跟父母谈起6月16日的都柏林之行,这个日子刚好是《尤利西斯》故事发生的那一天。里瓦约三位好友共赴都柏林,哄他们见证他为古登堡时代(印刷时代)举行的葬礼,仿佛他们就是《尤利西斯》中的送葬三人组。而当妻子暗示里瓦疯了,撇下他去用烤箱热晚饭时,里瓦奇特地想起了法国作家儒勒·列纳尔作品中的一句话:“一天,伦敦的一位年轻女子留下了一封信:我去自杀,爸爸的午饭在烤箱里。”

  严格意义上来说,《似是都柏林》和马塔斯的其他作品,都是为在文学上有所准备的读者创作的。欠缺阅读积累和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难免觉得作者既爱掉书袋,又摆了各式各样的谱。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很多时候,不是读者在挑选作者,而是作者在挑选读者。同时,马塔斯也告诉我们,文学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何其阔大,以至于需要我们用上一生的时间,通过阅读,来填满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